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悠远久长。反观历史,饥荒不断,据统计,从公元前18世纪以来的4000年间,共计发生各种灾害有5500多次,平均每半年即发生灾害一次。为此,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看作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最早的粮食安全思想反映在《礼制·王制》,提出“耕三馀一”,即粮食的安全系数为50%,按粮食的年度计算,年末的库存率(包括政府和民间库存)相当于半年的粮食消费量。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的作用,如乾隆时期,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超过6000亿斤,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8000亿斤,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以及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06-11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据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

3 . 材料   1939年3月31日,张伯伦宣布英国将保障波兰的独立。之后,法国宣布将继续忠于法波同盟。继5月12日英土声明后,6月23日法国也和土耳其发表声明,保证地中海地区一旦爆发战争,两国将相互援助。早在1939年3月18日,英国即开始向苏联试探一旦德国入侵罗马尼亚,苏联可能作出的反应。此后英法遂和苏联保持接触,从4月15日开始转入正式谈判。7月23日,苏联建议立即转入军事谈判,法国政府遂派出杜芒克将军于8月6日会同英国退休海军上将德拉克斯自英国出发,不慌不忙地于11日始抵苏联。谈判中,双方就一旦战争爆发各自能提供的武装力量及苏军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过境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当谈判陷入僵局时,张伯伦并未采取任何挽救措施。法国政府在谈判中从未表现过任何主动。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莫斯科谈判中止。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莫斯科谈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谈判受挫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著名唱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戏中主人公向往的是怎样的生活?

材料二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2)材料二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塔(农具名)所取代。铁塔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著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

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三 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生产这类商品的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


(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说明私营手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材料 1922年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等国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于是德国实行了不计后来的“消极抵抗”政策,酿成了鲁尔危机。英美两国意识到,像法国这样用武力迫使德国偿付赔款,势将使德国的经济陷于崩溃,造成革命危机。英国向法国发出措辞激烈的照会,要求恢复占领前的状况。英美向金融市场大量抛售法郎和法国有价证券,迫使法印贬值,使法国财政形势更加恶化。同时英国要求德国取消“消极抵抗”,并正式同意美国在1922年就提出的建议,即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解决赔款问题。接替古诺上台的斯特来斯曼政府宣布停止“消极抵抗”政策。法国则由于财政困难,宣告法军撤回本土,并被迫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审赔款问题。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鲁尔危机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尔危机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格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材料二   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矩,最后抢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

材料三   奴隶劳动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大作坊和农业中。田间劳动的奴隶白天戴着脚镣种地,夜间被关在像地牢一样的屋子里;矿山奴隶系着铁链,在兵士的监督下劳动;角斗士则被驱进角斗场,或互相厮杀,或与猛兽搏斗,以生命为代价供奴隶主哄笑取乐。奴隶稍不如主人意就被范以鞭抽、拳打、铁烙。为防止奴隶逃亡,有的奴隶被戴上项圈,项圈上的字是捉住我,不要让我逃走

材料四   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1)材料一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是怎样的?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述奴隶的处境。
(4)根据材料四,指出罗马法学系统涉及哪些方面。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2020-03-07更新 | 564次组卷 | 22卷引用: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练习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范围中国世界(欧洲)
1000年—1500年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出现罗盘针(指南针)突火枪,《清明上河图》、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明成祖设立内阁制欧洲文艺复兴、西方近代科技兴起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500年—1700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抵达中国,并与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英国光荣革命
1700年—1800年雍正帝设军机处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北美独立、法国大革命
1800年—190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新闻周刊》


请回答:
(1)11—16世纪是世界近代历史社会转型的酝酿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在“历史机遇”面前有利于社会转型的表现和结果并分析原因(原因按角度归纳特点、只答四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的表现。归纳概括11至19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按角度归纳从三个方面思考)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结合所学给予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材料二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在“选举”上的根本差别,以及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