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公孙弘在这次对策中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当时参加对策的儒士共有一百余人,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第时,“弘第居下”,后来上奏皇帝,武帝把他的等第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迁御史大夫,后为丞相。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以布衣擢居相位。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04年英国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权威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689年《权利法案》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议会对待王权有什么明显不同?

(2)材料二的主要精神和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什么进步性或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

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近代欧美文官制度借鉴发展了中国古代考选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较于唐朝考课制度,美国文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4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迎来光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近代化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1911年、1919年与1949年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一中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将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比另外两个时间作为现代史开端更准确?

5 . 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三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

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主张融入世界。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2018-01-23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河南三门峡陕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贸易保护的形式多样,除关税保护外,还有外汇管制、卫生检疫、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等。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实行关税保护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从19世纪中后期起,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和党人入主白宫,他们是工商业的政治代言人,要求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廉价劳动力制造的商品进入美国,降低竞争,保障美国工人的就业率和高工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此时,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纷纷颁布关税保护法。1821~1897年美国关税平均税率是:1821~1824年为44.62%,1825~1832年为50.92%,1833~1857年为35.10%,1864~1866年为48.30%,1897年为57.00%。

——摘编自褚浩《19世纪后期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研究》

材料二   关税自主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近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遭受损失,入超现象相当严重。民国时期的工商界人士十分重视关税对贸易的保护作用,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是当时中国人的梦想。1917年北洋政府规定进口税则,还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特别会议等与列强力争关税自主。南京政府通过多次修约,与列强艰难周旋,最终在形式上和法律上确立了关税自主的地位。

——摘编自罗希红《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特殊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贸易保护与19世纪美国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主要原因。
7 . 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人的同意作为解决冲突、作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因为将多数裁决规则奉为圭臬而忽视对多数权力本身进行制度性的补充、制约与完善,从而屡屡犯错。

——摘编自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雅典直接民主制下多数人暴政的成因》

材料二   社会的激变往往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阶级间的不平衡来自经济、社会、政治层面的大量不平等……几次革命的高潮都是由城乡贫民发起的……法国大革命的民众主导必然导致其平等至上的价值取向。自由和平等严重失衡,使大革命的民主制……成为多数人暴政的“专制民主制”的典型。

——摘编自安然《论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局限及其原因》

材料三   民粹主义将社会分裂为两个同质的对抗性群体——即“纯洁的人民”与“腐败的精英”,其主张可粗略地概括为反精英、反建制和激进民族主又……民粹主义在欧洲的盛行,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在全球的扩张与民族福利国家社会保护之边界的冲突;另一方面反映了深度参与开放的自由市场的精英与被边缘化的底层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民粹主义……在于主流政党在民主绩效上的糟糕表现——其所代表利益的局限性,以及兑现竞选承诺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危机的能力愈来愈弱。

——摘编自李凯旋《民粹主义在当代欧洲兴起的根源》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多数人暴政”、近代法国大革命“专制民主制”和当代“民粹主义”出现的原因。
(2)综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民粹主义的危害,指出规避民粹主义的途径。

8 . 材料一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基本中断。此阶段的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材料二第二阶段的西学东渐是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此时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由于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材料三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也传入我国。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渐被废除。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学东渐历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的影响。

2018-01-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8-01-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10 . 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人),

犯死罪,……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

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

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为建立民主政治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请举3例)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民主原则。

(4)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结合所学,分别列出近代英、美、法、德四国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以及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