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决策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产品分配方式两方面的变化。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根本目的。
(4)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019-04-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才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抽考比赛历史试题
2 .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19-01-30更新 | 2309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学科竞赛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365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研究政治现代化相关的材料列表

作者作品内容
马克《世界文明史》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政治系统的运作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归纳出体现政治现代化特征的一个关键词或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历史事实加以论证。(说明:关键词准确或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2019-01-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六科联赛历史试题(选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而是随着大清王朝一道覆灭,在欧英国家的侵袭下,中国仿照西方开始了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艰难探索。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賍制”造成的政治乱,问题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2019-01-1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六科联赛历史试题(选考)
6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有关甲年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分析的一些观点

作者及著作基本观点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中国政体基本仍处于中世纪,政府和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民众,这场战争几乎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张鸣《浮脚的甲午战争》在中国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准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日本不过是个住着众多小矮子的藩属,现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尤水斌《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精神》战场上到处有清军溃逃的现象,战斗精神的极度低落使清军在战争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缺乏战斗精神的消极防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强烈的逃跑意识,使得原有的武器装备还没有发挥作用就拱手让人。
雪珥讲述《日本宣传战操控甲午战争风向》纽约《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将令整个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材料二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对此,我们有何启示?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认识。
2019-01-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六科联赛历史试题(选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一1927年中共“五大”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57967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中小商人其他
所占比例(%)50.818.719.13.10.57.8
党员性别比(%)男党员91.73女党员8.27

表二1928-1930年工人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党员总数130194名1928年6月1929年1930年7月1930年9月
工人所占比例(%)10.97.08.51.6
农民所占比例(%)≥70


(1)根据表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党员成分构成比例所反映出的信息。
(2)根据表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2018-12-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联赛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世修志,族兴修祠;撰史明源,谱存族旺。生于雍正年间的刘元魁,为人谦和,办事公正,秉义疏才,是凤凰有名的乡绅。为了使刘氏族人兴旺发达,文脉相承,他热心奔走,多方筹资,于乾隆三年(1738年)修建刘氏宗祠。建好后担任首届族长,致力于维护宗族团结和睦,倡导族人积德行善。历经数十年考证,于乾隆四十年撰编《刘氏族谱》。逐渐发展成为房舍众多、人文鼎盛的大家旺族。

——摘编自刘伟《文脉·乡魂》(2017年)

材料二   “寡人”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使用。《孟子·梁惠王上》载:梁惠王见孟子说,“寡人之民不加多”。朱熹注:“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降及汉代,“寡人”一词在诸侯王中仍被沿用为自称。大约在隋唐是才严格加以限制,唯独皇帝得自称“寡人”,其他诸侯王绝不得僭越使用。

——整理自《中国皇帝制度》

材料三   所谓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政权的简称,也是阶级社会所必然发生的政治现象。君主作为王朝最高的政治代表和权力执掌者,高踞于社会之上,并且由一家一姓世代相袭。夏代建立国家以后,在4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王朝一直存在,在君主“家天下”的前提下,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在因循前代的基础上,“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虽然代有变化,但是沿革清晰。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元魁的“所为”与古代中国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有关,并简析其“所为”这类现象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寡人”使用者的变化及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一、三,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018-12-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联赛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倡议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动员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吏》

材料三:“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然,虽有过激之嫌,但不可肆意丑化和歪曲。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历史又证明封建体制内无法开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在这样的形势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应该说时代赋予的动力,是当时中华民族时代任务的召唤。因此,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观点无可厚非,他们颇为激烈批判态度,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而扫除障碍。

——陈道贵《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要求“打倒孔家店”的历史必然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孙中山不断对他的民权主义做各种说明补充。其中重要的是提出了“五权宪法”原则。所谓“五权”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其实质是分权制。

另一重要的理论是“权”“能”分开。他主张把权(“政权”)能(“治权”)分开。“政治之中,包含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在孙中山的设想中,人民有“政权”(“权”),可以选举、罢免官员,创制、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能”),具有高度的行政效率和专长,以服务于人民。这样“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自由平等早就有了,白屋可出公卿,布衣可至将相,不像欧洲封建世袭制那样严格。“欧洲人民在两三百年前的革命都是集中到自由平等两件事,中国人向来不懂什么是争平等自由,当中原因就是中国的专制和欧洲比较实在没有那样厉害。”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分析孟德斯鸠与孙中山关于政治权力主张的异同。
(2)评价材料二中的民权主义思想。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