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从商周到秦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二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哪些制度?
(2)材料一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制度的权利是什么和义务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
2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四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专权,因为他专权,即使他没有罪,也要把他杀掉。丞相的权力太大……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劳永逸地取消丞相制度,就不会再有丞相与皇帝分权了。

——毛佩琦《胡惟庸案之谜》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必然性。
(4)根据材料三,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2023-12-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千年,至 20世纪初被宣布废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百度百科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3-12-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8年,美国直接参加了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之后,美国政府对苏俄采取了“在各大国中间最为敌对也是最为僵硬的态度。”1932年1月28日,日本进攻上海,美日矛盾日趋尖锐。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赫尔指出:“总的来看,俄国一直倾向于和平。欧亚世界正走向危险,而俄国却能够大大有助于稳定这种局面。”1933年,美国的工人、农民和美国共产党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多次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承认苏联。俄美关系委员会向1139家报纸征询意见,其中有833家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罗斯福坚定地认为美国的主要敌手是德国,而苏联是可以争取的潜在盟友。1933年11月17日,美苏签署建交协定,美国长期拒不承认苏联的局面终告结束。1941年6月,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后,罗斯福迅速着手向苏联提供援助。1941年年底,美国因珍珠港事件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美苏战时同盟迅即正式形成。自此开始,罗斯福的对苏政策宗旨是维持美苏同盟,最大程度地利用苏联打击德国,同时争取消除苏联对西方国家的不信任感和潜在敌意,为战争胜利后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体制奠定基础。

——摘编自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

材料二:二战后期,美国反对其他国家建立势力范围的自决原则与苏联在东欧的政治要求殊难相容。随后,关于德国问题的重大利益抵触和政策分歧使得美苏矛盾更加激烈。采取复兴德国西占区经济的政策,东欧和德国问题上愈演愈烈的对立与美国政府内外的反苏反共情绪和“世界领导”欲望互为因果,并且作为一个基本原因,促使斯大林改变战时旨在举国上下团结抗德的比较宽容的国内政策,重新实行高压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斯大林治国模式”。美国驻苏使馆代办凯南在1946年2月著名的“长电报”中予以综合表述和哲理提炼,并且立即被美国决策者奉为对外政策指南。其核心在于认定苏联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俄罗斯历史心理传统,使之追求无限的扩张,美国必须、也可以通过不妥协的对抗来遏制苏联势力扩展,同时不引起美苏战争。1955年,美苏冷战格局完全形成。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4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并分析美国调整对苏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冷战的目的及影响。
2023-10-11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11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观察以下两幅图片。


材料二   (此曲)本欲献给法国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称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 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一定时代的良心和代言人,艺术作品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1)材料一中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流派?据图分析两者的主要区别。
(2)材料二中的此曲应该属于什么风格?请说出贝多芬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
2023-09-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如果(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三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了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核能开发和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最少列举三点。
2023-09-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

——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政策,并指出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中国的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平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简要列举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
2023-08-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们以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不断扩大的殖民地而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当时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然而1914年,当欧洲国家卷入一战时,“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正在丧失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家地位。战争也使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仅兵员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人。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欧洲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这令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就实力而言是不对称的,如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双方沿着意识形态的边界,在国际秩序观、制度观、文明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重构全球文明共识。两极格局下,并非所有国家都参与到两大集团的对抗与竞争中,相反不少国家独立于两大联盟集团之外,并对两极格局多少起到了牵制与限制作用。

——摘编自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

材料三   冷战结束,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消失,欧洲意识增强,使得经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与苏东体系的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体西方出现了“松散的”局面。美国认为由其领导的“单极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而欧洲则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

——摘编自俞金尧《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改变欧洲中心格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10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双井黄家是当地的世家望族,据族谱记载,黄家在庭坚前四代中就有9人官至司徒、光禄大夫等。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1058年跟随舅舅李常出门游学,博览群书,研读百家经典。1067年考中进士,“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曾书写《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为官信条。元丰八年(1085年),供职史官,参与主编《资治通鉴》《神宗实录》。1095年,黄庭坚被贬至巴蜀黔州,他在当地筑桥铺路,开办私塾,写诗作词,研习书法,将篆书与隶书的笔运用于行草书,创作出中国书法史上最长的经典长卷《廉颇蔺相如列卷》,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黄庭坚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歌散文,在被贬至戎州时,写出了著名的《鹧鸪天》。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被流放宜州(今广西宜山),两年后病逝。后南宋高宗以黄庭坚16字《戒石铭》为标准,要求各州县刻石并设置在州县官员座右,两宋及以后《戒石铭》遍及各州县。

-摘编自《宋史·黄庭坚传》


(1)根据材料,概括黄庭坚的政治及文化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庭坚能作出诸多贡献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