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节假日概况

汉代
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除此之外,一年中还有腊日、伏日、元日、社日等节庆假日

唐代
永徽二年,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谓之“旬休”;一年共有53天的节庆假日,包括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

宋代
官吏的日常休假,沿袭唐代,仍是十日一休沐。宋代一年有54天节庆假日,最长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7天。宋代不认同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

元代
在公休事宜上一改宋代旧制,虽保留了“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但节假日骤然大减,共计16天

明代
取消唐宋以来官员的旬休制,代之以一月一休制。公假较元代进一步缩减。明代将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取消,只保留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

清代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公休制度,在此基础上取消例行的日常公休,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法定节日休假串联,谓之“封印”休长假

——据杨联陛《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等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节假日变化的一种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趋势准确,阐释清晰,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历程

阶段概况
1949——1978年这一阶段强调有计划、有组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给与研究体系,逐渐形成中央计划管理的科技体制,但对基础研究的带动力度不够大。
1978——1985年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78——1985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是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无法满足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
1985——1995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全面启动。主要策略是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1995——2006年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
2006——2012年2006 年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专利法》,突出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改革目标演变至“建成更加完备的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转变科技管理定位,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①可以指出科技体制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也可以指出某几个阶段演变的特征;②明确写出所选阶段;③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2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刊笔下的红军长征   

时期报刊报道内容
长征初期《泰晤士报》193410月当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路时,当月的英国报刊并没有报道这一事件。
直到113日才用短短数语予以报道:“在过去两周的激烈抵抗后,共产党损失惨重。国民党政府军已占领汀州府或长汀……共产党已经从瑞金撤离,准备向西南撤退。”
长征中期《每日先驱报》1935年初,红军西渡赤水后,22日报道:“共产党军队约3万人正从贵州北部进入富裕的四川……似乎共产党在有利的条件下,比之前他们所谓的失败更加强大了。”后有质疑。
313日该报进一步提出了质疑:“中国中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共产党是真的被推翻了还是只是撤退?……政府军经过多年没有结果的努力……但蒋介石似乎并没捕获共产党的主要军队。”
长征后期《每日先驱报》193612月特约记者艾德加斯诺以“红色中国的‘真相’”为题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
《泰晤士报》25日登载了传教士海曼自述的长征经历。
43日登载了甘肃传教士撤离的自述,传教士告诉英国记者当红军到达甘肃时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军阀的热烈欢迎。

——整理自王川、智凌燕《英国报刊19341936年间红军长征报道研究》

(注:长征伊始,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污名化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特点并进行论述。
2023-05-07更新 | 27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熙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号合称)之际的张方平对北宋财政收入构成进行了精要的总结。其称:本朝经国之制,县乡版籍分户五等,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此所谓取于田者也。金、银、铜、铁、铅、锡、茶、盐、香、矾诸货物则山海坑冶场监出焉,此所谓取于山泽者也。诸莞榷、征算、斥卖、百货之利,此所谓取于关市者也。惟钱一物官自鼓铸。

下表所示为北宋熙丰之际财政净收入统计(注:度牒钱为政府以出卖僧、尼、道士等出家的执照而取得的收入。)

性质

税种

净税额(贯)

占比(%)

农业税及其他

两税

20589038

34.89

57.51

青苗钱

1848000

3.13

和预买

1500000

2.54

免役钱

8019206

13.59

身丁税

346967

0.59

度牒钱

936936

1.59

茶课

693402

1.18

工商业税

盐课

8470000

14.35

42.49

酒课

6279631

10.64

商税

5930430

10.05

矿课

1086497

1.84

坊场钱

415800

3.16

市舶税

1025640

0.70

市易税

1025640

1.74

合计

59006040

100.00

——据李晦阑《北宋熙丰经济年鉴(10771080)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与国民负担》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丰之际的赋税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其与“宋神宗时期的财政收入”的关联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4-21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风化店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史实
泥炭说       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
泥炭、煤炭混合说       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

——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

(1)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
(2)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评析上述学术研究的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都督、刺史等正官升迁或有故暂缺之际,往往临时派员代理,主持州、府之务。即通常所谓的“知州府事”。宋朝建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统一战争中,“凡诸郡入版图,率命朝臣出守,曰权知(暂代)州事”。行之既久,大藩镇多授文臣,乃始尽正其衔,明曰知某府、某军州事也。后来,知州制完全取代刺史制。

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官僚朱台符上奏,他在奏文中说:刺史、县令,亲民之官,有民人焉,有社稷焉,盖三代之诸侯也。故汉宣帝曰:”与我共治者,惟良二千石乎!"光武亦曰:“朗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弊。”诚重之也。顷者,不除刺史,止以知州代之,其差委也,上自仆射、尚书,下至京官、奉职,率多轻授,未尽当任。

——摘编自李昌宪《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你如何看待朱台符的上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
1911辛亥革命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概括上表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两件事说明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权力:支配和衰落

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正如一位作者所概括的,西方:

●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

●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

●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制成品

●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对许多社会发挥着相当大的道义领导作用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

●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

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这两幅关于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画面,究竟哪一幅描绘了现实?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9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

材料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

——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中西文化全面交锋、对抗、排拒、吸取、融合的历史,一部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全面的历史。梁启超在1923年就概括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他认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一一“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一一“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一一“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而第三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思想成果。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也纷纷涌入中国,通过反复比较、分析鉴定,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成功。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