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乃是“皇权”(君主制专制主义国家权力)渗透乡村区域、直接间接控制乡村区域及其民众的制度性安排。没有相对健全有效的乡里制度,王朝国家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乡村民户、征发赋役,亦难以建立并维护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正因为此,历代封建王朝均不遗余力地制定适应其统治需要的乡里制度,并努力将其推行到其统治下的各地去。乡里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行,说明“皇权”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乡村区域,基本实现了对乡村区域与民众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是“下县”的。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屡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条道路兴起……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摘编自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极容易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以致把它变成了某种天然合理、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整个中世纪的西欧在国家政治方面基本上是没有民主可言,但来自古罗马文明和日耳曼原始文化的许多民主因素仍保持着活力。更重要的是,西欧正静悄悄的发生了一些意义深远的事变——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上的自由意识的觉醒,就是由这些事变促成的。

材料二   在“光荣革命”的酝酿时期,洛克的政治思想通过《政府论》下篇的法文译本而广为传播,从而“为欧洲的立宪语言创造了前提条件”。他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平等,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霍氏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的看法。他“不仅完全从权利和自然权利的角度来为反抗的合法性做辩护,而且进一步把反抗的权利赋予‘全体人民’,甚至将其赋予‘任何单独的人’,但为了保障个人的各项自由权利,这种主权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如何限制?首先人民的革命权,其次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此外洛克还提出了“多数原则”,政府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为欧洲的立宪语言创造了前提条件”的史实依据。并对其政治思想作以简要评价。
2024-02-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广东惠州·期末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一定时期,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至
50年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1949);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
20世纪60至
70年代
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
20世纪80年代只生一个好(1980);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6)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誓与大堤共存亡(1998);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2003)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1-17更新 | 103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4 . 马克思的革命观

材料一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认为,革命具有自然意义,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革命是人们“改变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

材料二   1815年以前约30年期间,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与法国有关,主要是政治性的,涉及政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等。另一次“革命”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产生、制造技术、资本的形成以及消费者销售产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关于革命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中两次“革命”的表述及相关史实,对“马克思关于革命的观点”加以阐释。
5 . 近代西方经济

材料 从15世纪末起,英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圈地运动。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逐渐开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也开始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走向世界。从欧洲地区间的关系来说,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内部地区间的贸易开始不断繁荣起来。随着商业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展,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传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从欧洲与国际的关系来说,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经过培育改良,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

——摘编自朱慧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从材料中概括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