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朝代时间朝代时间
约前2070~约前1600南朝420~589
约前1600~前1046北朝439~581
西周1046~前771581~618
春秋770~前476618~907
战国475~前221五代十国907~960
221年~前207917~1125
汉西汉202~9北宋960~1127
东汉25~220西夏1038~1227
三国魏220~266南宋1127~1276
221~2631115~1234
222~2801271~1368
晋。西晋266~3161368~1644
东晋317~420清前期1636~1840

上表呈现了中国古代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历史迹象,反映出分统演化的某些特征或变化趋势,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提炼某种演化特征或变化趋势,进行论证并评析。(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评析全面,表述清晰。)
2022-04-05更新 | 21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以来的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从农业社会的王朝国家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有王朝国家的资源来构建新的国家体系,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英国人在这一过程中,曾经历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最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们在逐步收回王室实权的同时保留了王室,并充分利用了王室的传统地位,把它融入了英国现代政治体系之中,并最终使其成为政党、首相、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国家礼仪象征和半超越性质的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英国人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既体现了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也让人领悟到英国王室在今天依然能够存在的历史渊源。

——陈晓律《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世界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12-19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代表人物、代表思想层出不穷,他们之间并非自说自话、相互排斥,而是体现了相互冲突、紧张的价值观念的交锋乃至争斗,同时更体现着内在关联、互补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墨、法、佛教并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在群体关系上,其认同群体的趋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价值观有颇多契合之处。儒家所注重的思想原则,在其衍化过程中,也多方面地融入了墨、法等各家的观念,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最终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摘编自李宽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旅美学者魏特夫说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属于治水文明,因此中国发展是循环缓慢的。其后伊懋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论”,认为中国宋代社会经济已经达到高度发达水平,宋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明清时期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陷入了高水平的陷阱,一方面高度的农业集约化要求增加资本,另一方面人口过度增长阻碍了资本积累,因此中国只能高水平停滞。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无质变,如果没有西方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提出自己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下表序号A、B、C所示是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的三个版本(1948版、1962版、1987版)相关信息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币图案背景、币种及防伪技术对比表(部分版本)

序号图案背景币种防伪技术
A1元券“工人和农民”;10元券“灌田”“锯木”“工人农民”;1千元券“耕地”“秋收”“拖拉机”“推车”“牧马”;1万元券“双马耕地”“牧马”“驼队运输”;5万元券“收割机”“炼铁生产”12种面额62种版别
B100元券的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冈山主峰图案;50元券的正面图景,第一次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其他券面正面主图景全部使用了少数民族人物头像;主币的反面分别用了“长城、南海、长江、喜马拉雅山”等图景,辅币反面则分别选用各民族特色纹饰衬托国徽的图景。主币6种、辅币3除了采用水印防伪技术外,还广泛采用了磁性油墨等先进技术。50元、100元券还采用了金属安全线技术,增强了防伪性能
C1元券的“女拖拉机手”;背面为“放牧”;2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背面为“大型油田”;10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是“人民大会堂”;(俗称“大团结”);1角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为国徽、菊花;2角券的“武汉长江大桥”;背面为国徽、牡丹花面额为7每种券面除有基本色外,还运用多色彩印技术。在手工雕刻的主景下,面额文字的衬底花纹采用机器雕刻,并运用多色接线技术,提高了票券的防伪性能

—据《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看新中国之变化》整理


分别提取表中A、B、C所示的人民币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人民币版本年份。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界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总体评价上看,共有四种不同意见,每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人们对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看法。

观点类别核心观点主要内容
第一类完全肯定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对于西方的殖民征服,“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应当指斥,而且还要加以鼓励、帮助,使它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类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而不是福音”。当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侵略者的本意,更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第三类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西方入侵给“外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对中国也并非完全无益”。中国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才发生了资本主义”
第四类刺激促进作用和压迫抑制作用,二者参半西方侵略者“集侵略与进步于一身”,我们既要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充分肯定中国人民自卫反击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近代史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

       ——摘编自赵朝峰《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某一意见或者自拟一个意见,运用中国历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意见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9-03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8 .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领海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简介
1804加罗林号案发生后,美国商人向广东当局提交了抗议书,传达了领海管辖的概念,指出中国应在领海行使管辖权。可惜,这份抗议书根本没有送到中国地方大员手中,对中国近代领海观念的产生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863年前后《万国公法》首次向中国介绍了领水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后的普丹大沽口事件中得到了运用。当大沽口事件发生后,中方向德使提出抗议,指责其兵船在“中国洋面”扣留丹麦商船侵夺了中国权利。正是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进行辩驳,总理衙门才感到理直气壮,迫使德方认错。
1868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   就详细规定了水面管辖权问题,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开始具备利用国际法知识来维护领水权力的朦胧意识。
1874年一1875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其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这表明,李鸿章初步掌握了领海理论。
20世纪初期.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二辰丸案交涉以及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已经大大超过了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刘利民《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秦汉时期

材料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一般可以说周秦是一大变。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故可以把秦汉相连称呼,并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秦汉时期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所以常常用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大国等来形容。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秦汉史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秦汉历史与先秦历史相比,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期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之所以被称为“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国家通过二十等爵制实现了对个人的支配,以及编户齐民的形成,解构了先秦宗法集耕的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意识由法而道,最终独尊儒术。……从此制约、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走向。

秦汉时期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并发生影响,但不等于说这400年的历史没有变化。举例来说,作为皇帝主要辅佐的宰相,其名称、地位、执掌、作用都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它又万变不离其宗。宰相辅助皇帝主管一切,专制君主仍是主角。……秦汉的这种变化,以后朝代更多,但是变来变去总的精神都是维护君主的绝对专制,这可以说是专制主义长期不变的一个方面。郡县制也是如此,名称乃至两级、三级或者四级,历代的变化很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作出历史解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以后,西方的世界历史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以世界“主导者”自居,把扩张美化为“传播文化”,为世界发展历程勾画了一个“主导——传播模式”,即西方文化向世界播撒模式。如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不是宣布世界历史走向越来越接近西方古典标准,就是声称世界的发展历程将是《福音书》的传播和兑现的过程。

但从20世纪末起,西方传统的世界观受到严重挑战。挑战来自于时代变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各领域的研究都不仅关注研究对象的孤立、静止状态,而且考察对象之间的“关系”,西方世界历史传统理论忽略不同地区、国家和文明之间“关联性”的缺陷凸显出来。

——据《探讨:如何在互动中建构世界历史》等改编


围绕材料,运用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