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2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1957年》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古代中国从中原地区不断扩展成为领土广袤的“大一统”国家。“大一统”可谓中国历史转动之轴心,不断推动各民族交融与发展,从而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世界

中国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607


《几何原本》译成中文

1762

《社会契约论》出版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3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魏源写成《海国图志》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1


金田起义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1


曾国藩上《复陈购买外洋枪炮折》

1866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9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8


戊戍变法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1911


辛亥革命

1914

一战爆发


1915


《青年杂志》创刊

1917

十月革命胜利


1920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表

选择上表中的部分内容,提取关联信息,围绕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胡光墉破产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胡光墉进入左宗棠幕府,为左氏办理军需后勤,兼办洋务。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胡光墉为左氏筹借巨额洋款被朝廷嘉许,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后来,胡光墉依仗与左氏的关系,在东南各省开设钱庄和票号,甚至经营当时私人票号被禁止的官款业务。

1883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加上中越边境紧张,胡光墉的阜康票号因挤兑风波而倒闭,紧随而来的是官款索赔问题。清政府谕令左宗棠查办阜康官亏案。左宗棠虽与胡光墉私交甚密,但因阜康票号官亏案牵涉事大,并没有对其偏袒。按制,亏空的款项由当事人用自己的财产抵偿亏损的公款即可。

本以为此案就此结案。然而,陕督谭钟麟质疑胡光墉在西征借款中存在“不当得利”,由此牵涉出户部清算胡光墉历史经济问题的两大案件。第一、华商股份案。西征筹饷过程中,胡光墉按章设立乾泰公司,共筹集350万两,其中汇丰银行和华商各认股175万两。胡光墉被质疑华商股份为其隐形资产。左宗棠认为“华商股内实有洋行伙友附股”,肯定胡光墉“并无股份”,并有债票为据。而户部阎敬铭认为胡氏“出身市侩,积惯架空罔利”。18847月,户部在无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凭借权力认定华商股份是胡氏隐形资产,并强行追索15万两。第二、行用水脚银案。行用水脚银是胡光墉经手西征借款因公报销的相关费用。此费符合清政府默许的“援案开报”、汇单奏销的惯例。户部对此提出质疑,认定行用水脚等106784两皆为胡光墉“擅扣滥支”之款。左宗棠等人回应了户部的相关质疑,称水脚银“驻鄂粮台有案可查,非胡革道所能掩饰”。曾国荃称报销依据并非户部标准,而是“轮船之定章,特数目多寡之间有不可概论耳”。案件的最终结果是:清政府谕令浙江省从胡氏产业内迅速变价照数凑齐106784两,于闰五月以前解交甘肃粮台应用。

胡光墉资金周转失灵,又受外商排挤,被迫贱卖资产。最终,胡光墉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

——摘编自牛澎涛《析论清政府对胡光墉破产清算案的审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胡光墉破产案的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现代科学的起源》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7 . 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看法多元。

材料一   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寒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自由散漫的割裂于各个角落的山地居民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原始民主制或者寡头制),大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君主制),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从决定作用逐渐下降到影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所以说虽然“地理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但并非没有兰毫道理和意义。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确定主题,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评述。(要求:赞成、反对或提出另外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示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旅美学者魏特夫说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属于治水文明,因此中国发展是循环缓慢的。其后伊懋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论”,认为中国宋代社会经济已经达到高度发达水平,宋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明清时期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陷入了高水平的陷阱,一方面高度的农业集约化要求增加资本,另一方面人口过度增长阻碍了资本积累,因此中国只能高水平停滞。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无质变,如果没有西方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提出自己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寿彝指出:“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是主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主流。”翁独健将古代民族关系的本质总结为“各民族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相互吸收、相互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朴政君《近四十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动态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