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沿海工厂内迁运动,是中国近代光辉而灿烂的一段历史,也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中国近代经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78月开始,内迁工作陆续展开,内迁的地点也从最初的武汉转移到四川、贵州一带,再到后来的湘西、云南等地。到19406月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基本结束……内迁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八·一三抗战到上海失守,此为内迁的发动期。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此为内迁的高潮期。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落,此为内迁的结束期。当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晏阳初将内迁这一事件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英国驻华大使克拉克·卡尔赞道中国工业由沿海迁往内地,历经艰险而能有今日之成绩,足证中国抗战大业已有坚实基础

——摘编自张俊飞《试谈抗战时期我国沿海内迁工作》

材料   二战时迁渝迁川的工矿企业,都是当时工业的精华,它们的集体到来,使得重庆数年之间担负起大后方工业中心的重任。姑举数例如下:新民、新中、中华等内迁机器工厂,被誉为抗战时期后方机器工厂之中坚分子;美亚绸工厂是中国最大的丝织工厂;龙章造纸厂开中国机械造纸之先河;大鑫钢铁厂在当时被中共副主席周恩来题词赞为大鑫厂的生产已为我民族工业打下初步基础

——摘编自谭洪安《工业内迁血脉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工业内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同时,荐举也成为日益普遍的选官方式。汉武帝时,正式设立察举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同时还在京师建立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习儒家经典,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向各地派遣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并按等级授予官职;隋朝建立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各级官吏一律由中央任免。隋炀帝即位后,除了不断诏令举荐(人才),还在文帝设立的“秀才”“明经”两科外,新设立了“进士”科。这样,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体系。

——选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请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时期,围绕选官制度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0149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5-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大运河(宁波段)/三江口
“海外杂国,贾舶交至”

——(南宋)《四明志》

2:萧甬铁路慈溪(今慈城)火车站
1910年,浙江绅商倡募股款,抵制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清廷迫于压力,由商办浙江省铁路有限公司兴筑萧甬铁路。
1913年,宁波至曹娥段完工。
1937年,萧山至曹娥段铺通。
1938年,为防日军进犯,拆除萧甬线轨道。
1953年,萧甬铁路重建,1959年全线通车。

——摘编自钱起远主编《宁波市交通志》

32023年宁波公交网络示意图
宁波建设“八横八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并以绿道串联起沿线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号召居民绿色出行,缓解核心区域拥堵压力。

——摘自“浙江政务服务网”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与新年、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等9个传统文化节日并列,正式成为联合国的第10个“固定假日”,春节自此从中国走向世界。高高的大红灯笼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街头挂起;爆竹的烟火气弥漫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小巷……春节成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里程碑,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新坐标。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春节既传承了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念。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现出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世界与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的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2024-05-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于都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告中的历史

1923年饭店服务生出身的定海人周祥生在上海创办祥生车行(英文名“Johnson”),经营出租汽车业务。1932年祥生车行更名为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额定股金10万元,周祥生入股6.5万元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祥生公司成立后,周祥生花十根金条买来原电话公司自用号码40000,打出“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的广告,一举打败最大竞争对手美商云飞汽车公司,周祥生也就有了“出租车大王”的美称。但好景不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祥生公司便衰落下去。

            祥生公司的广告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提炼材料信息,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14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特殊的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特性是“好客和掠夺”。有第二种地理条件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在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至于第三种地理条件,他这样写道: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大海抉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他们有超过营利和职业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

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评论黑格尔的相关观点,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南境内苗、侗、瑶等民族广泛分布于各府县。随着江南不断开发,汉族不断扩张,少数民族逐渐被挤压至边远山区。由于缺少足够的生存资源,加上对汉族的仇视,少数民族不时下山劫掠,单靠军队防苗很不现实的,苗患府县必须学会自卫。因而尚武之风生焉,强悍、好勇健斗逐渐成为居民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

清代湖南原本每一宗族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迁入,加上已有居民的不断繁衍,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分布区域不断发生重叠,于是争夺资源,保护既得利益对每一宗族的生存有特殊的意义。当时宗族之间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的主要方式是以坟地或其他宗族公地为借口,而这种方式必须动员起全宗族的力量共同参与,否则就是师出无名,名不正而言不顺。清代宗族矛盾不时引发械斗等流血事件,为了在争夺中获胜,宗族内部必须团结一致,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战斗力量,方能有自存的机会。因此,宗族间资源争夺培养了湖南土客居民的危机意识,有助于好勇健斗之民风的形成。

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沿河、湖一带土壤肥沃,被誉为“鱼稻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经历明末清初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人民生活尚称富足。摊丁入亩之后,湖南人口急剧增加,到道光年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各种社会矛盾随之而生。为了获取生活资源,农民不得不向山求地,与水争地。故拥有土地者为卫土而敢斗,未得者为求地而多争。

这种强悍之风,正是组织强大军队所需要的,只要有恰当的时机,就可以在安邦定国大业中和强大的威力。如果没有这个强悍、好勇健斗的民风,无湘不成军的奇迹是创造不出的。咸同间中国社会的动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当时政府军无能已极,地方不得不依靠自我防卫才能免于战火。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湖南知识分子对此加以引导,实现了知识分子与下层人民的结合,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实现了湖南的崛起。

                                                                             ——摘编自毛继华《人口与近代湖南崛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与近代湖南崛起”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