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悠久与独特的文化现象。如表为各时期书院发展概况。

唐、五代时期中国书院之萌芽时期。书院分布呈现“点状”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山东以及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江西、江苏、浙江、贵州、福建等省份书院为零星的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书院分布多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书院分布
宋金时期中国各地书院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黄河中下游、珠江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书院数量普遍得到增长,但长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数量增长尤为显著。黄河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书院呈现“点状”分布,长江中下游书院为“点状与团状”分布
明朝中国书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书院数量激增,东北与西北地区首次出现书院。书院分布密度由东南地区逐渐向西北内陆及东北地区呈现递减态势。长江上游地区书院分布为“点状”分布,中下游分布为“团状”分布,黄河中下游与珠江流域为“点状与团状”分布。西北的甘肃、青海与宁夏以及东北的辽宁地区有少量书院修建
清朝中国书院数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黄河中下游地区书院呈现“点状与团状”分布特征。长江中下游书院呈现“团状与片状”分布特征。西南地区的书院也得以发展,为“点状与团状”的分布特征。台湾岛也有大量书院修建,为“团状”分布。甚至偏远的新疆、黑龙江地区也首次出现了书院,但书院多为“点状分布特征”

——摘编自孙文学《古代中国书院的时空演变及重心推移路径》

围绕“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主题、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机制。从历史与现实看,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样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视野。

——摘编自宋道雷、林越《城市化推动的现代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材料三   1990202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情况

项目19902020
城市用水普及率48%99%
城市燃气普及率19.1%97.9%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2.212.9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3.1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814.8

——摘编自孙婷《中国近40年城市化发展主导战略与实践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03-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历史现象的背后】

材料

时间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展品宣传形式及其它
195719个国家(地区)共1223人参会,其中港澳采购商1021人。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以新闻单位发表消息和文章为主,各交易团、陈列馆在接待参观中发挥宣传介绍作用。
197282个国家(地区)的14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丝绸、童装、皮草、空心胶囊、饮料罐头、瓷器、烟花、刺绣等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外电评论:“中国正运用供求关系的概念,以世界市场能负担的最高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
198696个国家(地区)的31717位客商参会。以“中国生产”和“中国制造”为主。序厅中的领袖画像换成宣传画《迎宾花篮》,宣传改革开放。
2013210个国家(地区)共20万客商参会。大型机械、车辆、电气产品及计算机、通讯设备等智能化展品。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向全球采购商开放,实现采购信息直接对接。

——摘编自陈韩晖等《广交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生与发展》


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1957—2013年广交会的历史变迁,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20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24-03-19更新 | 693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清林学校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南朝之际,扬州有建康的东西二治、梅根治、铁岘山冶、六安冶等,荆州有新兴冶。同时,民间私治也很盛行,“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商旅吁嗟,百姓咸欲为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耕一耙一耖作业,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在广东连州的一座晋墓中,带有“(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或六年(312年)的砖铭呈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情景,一牛挽犁田和一牛拉耙耙田。南齐武帝时,戴僧静为北徐州刺史,“买牛给贫民令耕种,甚得荒情”。在北魏前期的遗迹中,生产工具主要为骨镞,兼有少量的铁器。而北魏天赐元年(404年)“置山东诸冶”,“其铸造铁为农器、兵刃”。太平真君年间,“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交换),垦殖锄耨”。

——摘编自杨乙丹、何婧云《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史实(整体或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而开始的所谓“希腊化”时代,使得希腊文化的传承进入新高潮。经过长期的战争,形成了希腊化时代的君主制,它是马其顿国王统治传统和东方君主制以及希腊城邦外壳有机结合的产物。希腊化时代是以军事征服为先导的,但它开启了欧亚大陆间文化交流、汇合的序幕。随着罗马的崛起以及随后对希腊本土的征服.罗马人开始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因素,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罗马帝国之后,通过阿拉伯和拜占庭两条渠道,古希腊文化在中世纪传入西欧,融入西欧文化思想界并在其中不断发酵扩展,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基础。

——摘编自吴长春《中世纪西欧吸收古希腊文化渠道问题初探》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选)

报道主题报道内容
国共合作(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 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 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
抗战贡献(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均鉴,平型一役, 已佩神威, 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 谨电驰贺。”
军民关系(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
皖南事变(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 将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

——摘编自陈鸿《抗战时期<申报>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

评述《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呈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2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1957年》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3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