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前后的启蒙思想包含很多复杂的观念,以下的这几个“子概念”相互关联,构成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架构:(1)宗教宽容精神、(2)怀疑批判精神、(3)理性主义、(4)理想主义。思想家们主张应由个人选择而非由国家决定宗教信仰形式;揭露社会流行观念和成见的谬误,用批判的方法检验所有公认的传统习俗、制度和信仰体系;启迪民众的心智,相信自己和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并相信人类可臻完善以及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


根据材料,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子概念”,结合近现代的中外历史,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07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通过各种纪年方式确定时间。这些用数字表现出来的时间,本没有什么意义,但历史学家在时间上编排历史事件,并将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就为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并以此分析、解释、评价同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151710月这个时间对历史评价没有意义,但当将其作为宗教改革起点时间时就很有价值。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等


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并运用材料的核心观点进行解释。(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年份,以及对应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解释须充分体现材料核心观点;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2023-01-12更新 | 25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谈到“窑洞对”(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讨论执政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引者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摘编自任平《“窑洞之间”的“第二个答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近代现代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开而不放”。外国来是允许的,但自己的人是不放出去的,历代从来不允许、不鼓励老百姓到外面去,只有极特殊情况是允许出去的,比如政治上需要派出使者。另一方面则是“传而不播”。日本人来,朝鲜人来,可以让你上学,教你,但自己的文化不主动传播。在外面传播文化也都有特殊情况的,比如鉴真和尚,那是日本人请了几次,请他去弘法,顺便把技术,比如制作豆腐的工艺带出去。

——澎湃新闻《葛剑雄访谈录》

材料二   下图是1950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的开放相比,现代中国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的原因。
2022-12-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瑷珲(今黑河)——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概念。他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揭示出当时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即东侧半壁约40%的国土上集中了90%以上人口,西侧半壁约60%的国土上居住的人口却不足10%。

有学者认为“胡焕庸线”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两千多年来,“胡焕庸线”是活动的,时进时退,南北、东西有很大的“摆动”。甚至可以说,“胡焕庸线”的进退及其两侧古来不断发生的冲突与交往,是中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及表现。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根据材料,从文明的视角围绕“胡焕庸线”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隋朝各项建设颇多,且规模宏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4

隋炀帝即位

6053

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3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4

开凿邢沟

10多万人

6055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7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8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87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614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618

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材料二       大业元年三月丁未(十七日),隋炀帝杨广下诏派杨素和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京,每个月役使壮丁二百万人,又将洛州城内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充实到东京。……321日,征调黄河以南各郡县民工一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的重大建设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论证明确)
2022-12-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龙的形象常被西方用来指代中国,西方人笔下不同时期的龙的形象也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左图为1900年7月英国《笨拙》杂志刊载的漫画,题为《TheAvenger(复仇者)》,骑马者全副盔甲,翅膀上写着“Civilisation”(文明),持矛刺向一条瘦弱丑陋的龙;右图为2010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漫画,题为《FacinguptoChina(面对中国)》,巨龙对坐在椅子上的奥巴马喷以鼻息,似有威胁之意。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史实分别解读两幅漫画的主题,并对两幅漫画反映出的历史问题作出比较和阐述。(要求:解读准确,比较结论合理,阐述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和运行状态标志性技术和产业
1795—1825年上行1825—1850年下行蒸汽机、纺织业
1850—1873年上行1873—1890年下行钢铁、煤炭、铁路
1890—1913年上行1913—1945年下行电气、汽车、化学
1945—1971年上行1971—1990年下行计算机、汽车、生物
1990—2008年上行2008年至今下行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

(注:“上行”、“下行”用来描述经济运行状态、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经济上行是指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的增长,经济下行则相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历史知识,对世界经济运行表中的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