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说故事是先民们对生活的加工和艺术提炼,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记载是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和反思,是特定时期社会意识的体现。下表为中外古代部分传说的记载。

部分中外古代的传说故事

事迹出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与鸟类等动物逃生。《旧约·创世纪》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被惩罚钉在高加索的山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汤问》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返回故乡,上帝将海水一分为二、开出一条道路给希伯来人行走。当希伯来人通过后,又把海水合二为一把后面追赶的法老军队淹没。《旧约·出埃及记》
根据材料中相关联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证有力)
2024-06-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几经变动,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近900年来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宋高宗赵构认为:“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对荆公新学的评价: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王安石变法派同保守派们的矛盾斗争,正是属于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次斗争,是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极其激烈也极其重要的一个回合。二是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汉代比较推崇“神童”,表为文献中关于神童的部分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神童故事

神童记载内容出处




杨乌
雄子神童乌,七岁预雄《玄》文。《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论》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法言·问神》
杨信字子乌,雄第二子,幼而明慧。《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刘向别传》


杜安
(杜安在太学读书时)号曰“神童”。《艺文类聚》卷三一引《先贤行状》
(杜安十三岁入太学)号“奇童”。李贤注引《华峤书》




济北五龙
胶东令卢氾昭字兴先,乐城令刚戴祈字子陵,颖阴令刚徐晏字孟平,泾令卢夏隐字叔世,州别驾蛇邱刘彬字文曜,一云世州。右济北五龙,少并有异才,皆称“神童”。当恒灵之世,时人号为“五龙”。《说郛》卷五七上陶潜《群辅录》
结合时代背景,对汉代“神童”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4-02-0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东汉时期的社会性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释放奴婢”是推动“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重大惠民措施。《后汉书·仲长统传》中也有“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失去土地被迫依附于豪强的人口)万计”的记载。

有人据此得出,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盛。为豪强地主劳动的,大多数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婢,所以奴隶是东汉时期主要的劳动者,东汉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奴隶社会。

也有人提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是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东汉时期的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仍存在奴隶制残余。

——据《后汉书》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对材料中某一种观点肯定、反对或修改均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5 . 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6-01更新 | 470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材料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25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一)历史试题
9 . [百年党史●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红色旅游资源也因为是革命精神的承载客体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围绕“红色旅游”,选取以下任意- - 幅图片,以导游身份向游客宣讲红色历史、传播革命精神。(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准确、符合逻辑,不超过300字)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共有竹简526枚,简文含27种律和1种令,载有“殴父,枭首”条文,北宋类书《太平御览》中记载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断此条文相关案件,父子至亲,因救父而伤父者免于死罪。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唐律疏议》书影

《唐律疏议》于永徽四年(653)颁行,开元二十五年(737)被重加刊定,全书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共12篇,是我国著名的封建法典,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一定影响。《旧唐书·王彦威传》记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唐律规定“杀人者死”,上官兴当处死刑。唐文宗以其重孝道,合于礼,最终改用流刑。

——摘编自李中和《试析<唐律疏议>自首制度》等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