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来,在西方含有政治宣传意味的艺术作品中,章鱼形象屡见不鲜,扮演着多重角色。下面是不同时期的四幅含有“章鱼”形象的艺术作品。

图1《滑稽欧亚外交地图》
[日]小原喜三郎创作于1904年
图2《下一个!》
[美]开普勒创作于1904年

图3《保持信心,系统的截肢手术正在进行》法国维希政府出版于1942年图4《美国人在美国!》法国漫画家创作于1950年

——摘编自李汉平《张牙舞爪的邪恶隐喻:西方绘图传统中的章鱼》

从上面四幅作品中任选一幅,对其中的章鱼形象加以解读。(要求:选择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4-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波战争中,地广人众的波斯在准备了7年后倾其国力向地狭力弱的希腊主动出击,结果反被希腊打败。如此结局引起了人们对这场战争胜败原因的探讨。古希腊的爱斯库罗斯和希罗多德认为,希腊的获胜是神力的结果,是“神的驱使总在发生作用,它使命运控制了时局”,是神嫉妒人的骄横狂妄和放纵而帮助希腊人打败了波斯人。这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古希腊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近代国外学者中,有的人从文化形态论出发,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认为代表年轻新型文明的希腊打败代表年老、腐朽近东文明的波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从国内来看,一般认为波斯进军希腊是侵略战争,希腊是自卫反击的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必胜。最近又有人提出希波战争中希腊将领的谋略思想是导致希腊胜利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新《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探究希波战争中希腊胜利的原因,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目前来看,制约全球化黑暗面的只有力量尚微弱的“反全球化”运动,但它的日渐活跃使人们不无理由想象:为弱者和处于边缘者的利益而抵制富者权势的、平等主义的政治冲动依然存在,并已卷土重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迫使政府与公司不得不增加全球化的人性面,特别是善待全球化中的少数者问题。就道德导向而言,“反全球化”可能最终会促使全球化建立一种“太空船道德”(K.波尔丁)而非“救生艇道德”(G.哈丁)。后者指在紧急情况下,大家都同意把数人推入海中,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而前者指太空船中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哪怕发生不测事件,也不能撇下任何人,因为即或有一个人被扔出,其余人仍难生。为了生还,唯一可行的是调动各种力量,按照商定的规则共同排除。如果全球化果真使这样的道德原则内在化、制度化,那么全球化所带来的弊病将一扫而光,会更富有人情味。

——摘编自杨中强、蔡娟《“反全球化”运动:探析全球化未来走势的一个新视角》

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22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粗略地概括,西方思想对待人和宇宙有三种明确的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或超越宇宙的模式,关注上帝,视人为神造物的一部分。第二种是自然或科学的模式,关注自然,视人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就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是人文的模式,关注人,关注人类经验,视其为人类认识自我、上帝和自然的起点。

——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或局部)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来自材料,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4-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不同途径

对于世界历史从史前的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所遵循的不同途径,可归并为两种主要方式,即非西方式的和西方式的。前者以中国为代表,其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是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束缚的突破。

——摘编自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

参照以上材料,以“______向______发展的不同途径”为题,设计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并加以阐释。(要求:将设计内容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到明清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结合史实阐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024-03-26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西方世界发展的态势,西方学者亨廷顿站在文明观的角度把现代世界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学者站在天下观的角度也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文明观的角度天下观的角度
阶段名称简单说明阶段名称简单说明
欧洲阶段持续了数个世纪的西方的发展和扩张民族国家阶段西方的民族国家之间通过竞争而不断发展
美国阶段20世纪美国的崛起和霸权国家联盟阶段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联合起来,以自由、民主为借口,干预、压制和剥削其他发展中国家
欧美阶段在北约安全合作的基础上欧美加强经济和政治的整合共生天下阶段以天下人的福祉为根本取向,消除国家和文明之间的隔阂和差距,确保所有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和平共处

——摘编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成伯清《文明与天下:世界秩序的社会学想象》(2022年)

根据材料中一种或两种对现代世界的阶段划分角度提炼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4-03-26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地区,迫使我国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由传统海洋意识向近现代海洋意识转型,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大多是有关海防之策。这种消极被动的海防观念在甲午海战中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严重的海疆危机,也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孙中山指出,海权是国家主权范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海洋斗争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政府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和对南海诸岛与钓鱼列岛的主权宣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更新,逐渐向现代海洋意识过渡。现代海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的海洋意识、主动的海洋意识、开放的海洋意识。

——据徐质斌《海洋国土论》整理

任选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选择的时段与史实相互吻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3-24更新 | 9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少年中国

材料   在国外或中国国内的现代学校里接受教育的人们——其影响远比不那么尊重学问的国家的知识分子广大,这大概是当今中国最有希望的现象。受新教育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的眼光和抱负令人钦佩,或许再过十年,其势力就足以改造中国。

依我之见,人们可将“少年中国”分为两代:第一代年龄较长,他们艰难地与儒家的偏见抗争,虽然摆脱了束缚,但难免有孤独之感。第二代年纪较轻,新式学校的大门向他们敞开着。年长的一代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年纪较轻的一代比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更具优点。由于经历的磨难较少,他们精力充沛,更加自信,他们同样秉持了前一辈先驱们的正直与诚实,而且还更加坚定了在社会上发挥效用的决心。这些年轻人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英)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

请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对作者提及的两代“少年中国”人进行文字画像。(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24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存世的大量史料中,有很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书写、镌刻在一起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史料。

材料一   汉文、佉卢文合璧马钱是汉朝时期鄯善国(本名楼兰)的货币,其一面用汉文篆字标明币值,另一面正中为一马或骆驼图案,钱币周围一圈是佉卢字母,为佉卢王的名字。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821年)唐朝和吐蕃会盟于长安,翌年又会盟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后在逻些立唐蕃会盟碑。碑正面西向是汉、藏文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76列,右半汉文直写楷书6行,文义相同。


材料三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车里宣慰司印的一侧有道光十五年正月年款,另一侧有道字一千二百五号。印身还刻有礼部造等文字。此印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皇帝颁赐给车里宣慰司的官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的相关史实,至少选择两个时期的合璧文字史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