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阶段时间技术进步
前期19世纪以前人力与畜力;航海贸易
中心化阶段19世纪前期蒸汽机使用和运河建设
19世纪中叶蒸汽机车和铁路
19世纪晚期高架铁路、电车及地铁
蒸汽和电力广泛使用
钢架建筑技术发明及电梯使用
郊区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特式生产;电报、电话发明
20世纪20年代起汽车大量使用及高速公路网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互联网、人造卫星
结合材料,以“科技进步与美国城市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摘取的河南地区1840——1911年三个阶段经济发展及社会现状描述。

1840—1894豫地农业未有甚大的突破发展,总体显现困顿的状态,只在局部方面有些许进步,如越加成熟的精耕细作、某些产物单产的大幅提高等。
1895—1901外国投资的煤矿和商行增多;外国教会建立的天主堂、耶稣堂在大多数县
市都可以看到;一些农民放弃世代沿袭的耕织结合的农业,越来越多的种
植棉花、烟叶、油料等经济作物,兼搞手工业,或专门从事手工业。
1901—19111904年卢汉铁路(北京到汉口)南段通车,驻马店火车站周围商贾云集,竞相建房开店,迅速形成新市区,成为郑州、武汉间的重要商埠。铁路全线贯通后郑州作为商品集散地的趋势渐趋明朗,1905 年河南巡抚陈夔龙上奏申请开放郑州为商埠,被获批准。不久以后,驻马店、洛阳等地也逐渐开埠。随着河南商会的发展,各商会的成立不仅反映了豫南绅商势力的崛起,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商情沟通和商业稳定顺利发展。
综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经济革命,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都高度肯定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下表为部分学者关于宋代经济革命的研究观点与成果一览表。

类型内容发生“革命”的大致时间提出者、出处及最初发表时间(年)
农业
革命
早熟稻给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带来一场革命,使得中国人口有条件持续增长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1957
绿色
革命
耕犁的多用途化、手耕铁农具的出现,占城稻的推广、矮株桑和植桑园林化、农艺学的进步等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1985
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提高亩产量,取得突出成就王曾瑜《宋代的绿色革命》1989
饮料
革命
从饮浆到饮茶,带动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贸易繁荣唐后期至
北宋
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变
迁》2001
燃料
革命
煤炭的使用逐渐普遍,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影响宋代宫崎市定《宋代的煤与铁》1957
煤铁
革命
铁产业技术进步、产量增加,引起煤的用途增加北宋都若贝《北宋时期中国铁煤工业的革命》1962
商业
革命
强调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商业方面的发展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中国:传统与变革》1973
商业活动的发达,特别是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依靠外国中间商斯塔里阿诺斯(L.S.Stavr ianos)
《全球通史》1971
商业和城市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化;商业成为自由商业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第5卷1989
早期
商业
革命
由多极化东亚“世界-经济”体的发展而催生出的贸易发展唐末五代
至宋
小林多加士《中国文明》1999
城市
革命
五个鲜明特点:(1)放松县城设置市场的限制;(2)官市组织表替、瓦解:(3)坊市制破灭(4)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5)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出现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977

——摘编自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相关信息,以“宋代各类‘经济革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建党以来,中共革命所经历的艰难与挫折不能仅仅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去分析,还应从地理角度加以阐释。其中,有三个地理问题几乎与1921—1945 年中共革命的进程相始终。这三个地理问题包括革命活动开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革命战略空间选择的核心与边缘问题,以及革命势力的波浪式空间推进问题。区域不平衡问题关系到革命活动开展的空间选择;核心与边缘问题事关革命根据地的空间选址;波浪式推进则是中共革命势力推进的空间模式。……中共革命由东南向西北的地理转换恰为中共获得新生奠定了地理基础。

——摘编自程森《中共革命的三个地理问题(1921—1945)》

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初

教皇为填满自己的财库,为应付奢侈生活的巨大开支,在德意志征收赎罪券

1517年

马丁·路德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教堂的大门前,以辩论的形式反驳赎罪券可以免除一切临时的罪过

1520年

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

1523年

马丁·路德发表《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论述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权限和区别

1533年

亨利八世通过《禁止上诉法案》,规定此后对坎特伯雷或约克大主教法庭判决不服的上诉,应在国王的大法官法庭向国王上诉,由国王任命的一个委员会来处理,并豁免支付给罗马教廷的苛捐杂税

1534年

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英国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1536年

英格兰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加尔文在其《基督教要义》(1536年)所提倡的“天职”观念和现世性的禁欲主义生活态度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1539年

国会通过新的法令,封闭一切大修道院和残存的小修道院。亨利八世钦准出版英文版《圣经》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为处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则,宗教信仰已经由教会的专利变成了纯粹个人的事情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4-17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线建设中的青年选择

材料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至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借助三线建设参与者的口述对三线建设时期政治动员实效进行个人口述反证可以发现,三线建设参与者对当时政治动员的认知、解读以及响应动机突显出较强的青年群体特征。三线建设政治动员口号有效建构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充分尊重了青年的主体性,极大激发了青年的政治效能,其与青年群体特征的叠加合力是促成三线建设成就的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是动员青年从一线城市迁往艰苦的三线地区,甚至是搬进丛林与山洞之中,访谈中我们发现支撑他们最初选择以及半个世纪后回忆时依旧充满自豪感的主要来源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为地方发展作贡献。有被访者回忆当时参加三线建设是需要写申请的,被批准的条件有三:第一是要政治过硬,第二是技术过硬,第三是身体素质过硬,“不是任何人说你想来就能来的”“因为在那个群体里边,我算最年轻的,而且文化层次最高的,所以就把我调出来叫支援三线”。

——摘编自时昱《政治动员中的国家叙事与青年选择——基于贵州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调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三线建设中的青年选择”为主题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个19世纪,墨西哥的食谱中、夏多布里昂牛排(一种高级法式牛排)逐渐取代了西班牙炖羊肉,同时也将当地土著所吃的玉米馅卷作为“低级”食品排除在外。在1910年的独立庆典上,没有一道墨西哥莱出现在为这一爱国场合而准备的二十桌法式宴席中。富有的智利人出口用移植至波尔多的葡萄酒酿制成的上好葡萄酒,他们从自己大陆的仿品中获利拉美的精英们参加晚宴时,身着精纺羊毛双排扣礼服大衣,头戴大礼帽,这身行头更适合多雾的伦敦而非热带的里约热内卢。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法国菜肴开始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的公共宴席上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阿根廷的大块烤牛肉、秘鲁新鲜的酸橘汁腌鱼、智利的玉米蛋糕。

——摘编自杰弗里·皮尔彻《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百年以来,则是旷古未有的一个大变局,……这一个大变局是什么变局呢?原来就是民族自信的大实验期。……在只觉得坚甲利兵不行的时代,我们犹可以自己的哲学与艺术自慰,我们的态度还是在鄙夷着,到了觉得声光化电也不行的时代,我们就只有让步了,但让也只让半步,这就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觉得连义理词章也不行了时,于是整个让步了,因而有所谓“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之出现,就证明是我们自信力的丧失之达于极峰。

——摘自李长之《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1942年)

材料二   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

——摘自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成理)
2024-03-07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