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有学者总结“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通过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对于东亚邻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资本主义发源地的欧洲的兴起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积极地与域外世界进行交流,吸收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辉煌。

——摘编自陈尚胜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明习律令者”的政治形象

类别概况
以改革著称的法学家晁错学“中商刑名”,力主“削藩”,汉景帝采纳晁错谏言,连削吴、楚、赵、胶西诸郡,吴、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在袁盎的谗言下腰斩了晁错
传承法家思想和律令的“法学家”秦汉时期“明习律令者”中有李斯、吴公、张释之、赵禹、张汤等共计21人,他们不但“掌刑辟”,走实践道路,而且有自己的法家主张
文吏文吏是能够断狱决疑的刀笔小吏。如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萧何就是文吏,名臣魏相“以文吏至丞相”;秦汉时期的大杜律与小杜律分别以执法严苛和宽平著称,传习此二家的“明习律令者”中不乏著名的文吏
经、律兼通的思想家贾谊“明中、商”,文帝时主张削藩、礼治,他的政治思想与言论对汉初统治思想从无为转向有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大师,同时他“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还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此外,儒生兼习文法吏事者还有汉相孔光、瞿方进,郑昌、郑弘兄弟,等等

——摘编自于凌《试析秦汉时期的“明习律令者”》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对当时(国民革命兴起阶段)的国共两党来说,“合则两利”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如果一定要说谁在这中间得到的更多,发展得更快,大约只能是国民党而不是年轻的共产党。大革命为什么失败?其决定的因素是客观的力量对比。

材料二   1944年豫湘桂大溃退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使大后方人心发生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在全国抗战中,国民党表面上看来依然是庞然大物,但它的政治地位和受民众信任的程度,却一步步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迅速地壮大起来,并且团结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24—1944年这20年间,国共两党力量的强弱变化是客观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从材料中任意提炼一条历史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阶段含义
1949-1952粮食自由购销阶段自由购销阶段出台的政策涉及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
1953-1977粮食统购统销阶段为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中央于1953年正式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
1978-1993粮食“双轨制”阶段市场交换与政府控制并存,由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1994-200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中央的省间粮食调配权,各省、各地区间粮食调配通过市场交易进行
2004-2014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取消农业税,实行直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2014-2021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摘编自罗海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却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是实现“天下大同”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度,1875年生,18岁考中举人。

1907年,杨度阐释“君宪救国”思想。经袁世凯推荐,为清廷权贵大臣讲授宪法,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启了清朝国会请愿的先例。

1915年,以“筹一国之治安”为名,为袁氏称帝大造舆论。“洪宪”皇帝梦破灭后,杨度被判为帝制祸首,通缉捉拿严惩。

1922年,杨度对孙中山坦诚的说:“我的君主立宪主张已经失败,目前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此后,他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为南方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精神让杨度深为感动。杨度表示“为了挽救中国,愿尽一切力量为共产党工作”。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搜集了大量情报,为党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谢春涛《入党——40个人的信仰选择》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

——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民主的流变过程中,无论民主一词是贬义还是褒义,其间都始终掺杂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固执地认为,民众是无知和愚蠢的,他们短视、自私并且冲动,容易受人蛊惑和摆布。亚里士多德就担忧民主政体推动平民大众胁迫富人,认为他们会仗着人多势众的优势,瓜分居于少数的富人的财产。到了近现代时期,民主长期被视为暴民政治、多数暴政的代名词,受到众多政治理论家的批评和厌弃。与之相应的是,代议制中的民主成分逐步壮大,最终民主概念被内化到代议制框架之内,再造为代议制民主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治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此时,公众不再满足于在周期性选举中参与投票,转而希望把民主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各领域。

民主三个阶段的流变比较

阶段
流变
本质内涵核心指向
民主政体政体类型之一最高权力归属
代议制民主涉及政治领导权分配的制度安排和政治方法实现利益满足
治理民主较为理想的治理形态和治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

——摘编自张君《西方民主流变的阶段划分、双层比较及其内在逻辑》

选取材料中整体或部分内容,就“西方民主思想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