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3-24更新 | 229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与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是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看,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张海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的结论》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角度及内涵;解读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71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些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反思。例如,有学者说:“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和情报战活动,中日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并未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日本学者中岛岭雄则称,鉴于中苏对立,日本未能迫使中国让步,田中政府的邦交正常化是落入中国圈套的“拙速外交”。客观地讲,上述国际政治学式的结论并非是客观、准确的历史性定位。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解决邦交正常化问题是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虽然也有遗留问题影响至今,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后来主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致。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再探讨》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关史实

时间事件
1800年—1850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年—1813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30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多千米
1842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5年—1876奥斯曼帝国的农业出口增长了5
184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58伊丽莎白塔(大本钟)建成,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
1867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1870英国铁路里程达2.5万千米。
1875年前后芝加哥的麦考密克公司年产1.5万辆收割机
1900年前后纽约人口340万,伦敦人口65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入学率达80%。

——据《世界:一部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整理

解读表格信息,提取相关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选取三个角度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2023-11-28更新 | 117次组卷 | 14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计数的变化”,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

——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

围绕材料,结合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09-06更新 | 62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官员考核

时代考核标准
唐: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与烙勤匪懈,是对各级官员行为准则总的要求。二十七最则是把各种官员按职责范围分为二十七类,每类定出一个履行职责的最高标准,唐代规定,官员达到一最四善为第一等,一最三善为第二等,一最二善为第三等,无最而有一善为第五等,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第六等,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第七等,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第八等,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第九等。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绩法、施行细则和奖惩条例公务员年考奖惩依,下列规定:80分以上为一等,晋级;70分以上为二等,记功;60分上为三等,不予奖惩;不满60分为四等,记过;不满50分为五等,降级;不满40分为六等,解职。
公务员总考奖惩,依下列规定:90分以上为一等,升等;80分以上为二等,晋级;70分以上为三等,记功;60分以上为四等,不予奖惩;不满60分五等,记过;不满50分为六等,降级;不满40分为七等,解职。
年考、总考均以60分者为合格,但工作分数不满30分者仍以不及格论。
1957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三、奖励分为:记功、记大功、授予奖品或者奖金、升级、升职、通令嘉奖六种。这几种奖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并用。
……
六、纪律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八种。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好干部标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8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的喉舌。每逢建党节日,《人民日报》通常会以社论的形式表达纪念。

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

时期项目12345678910
19491965关键
人民领导革命建设党员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干部毛泽东
词频43373636272726252322
19661976关键
革命无产阶级毛主席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斗争人民领导毛泽东思想
词频310256240159156152129113107105
19782011关键词建设人民社会主义改革领导思想历史群众政治党员
词频373259247247239236148147146143
20122021关键词人民改革中国共产党历史群众社会主义精神使命中华民族领导
词频118443838282724232121

——摘自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任意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8-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图1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SelfgovemanceIndex,SGI)法治指数”(RuleofLawIndex,RLI)“德治指数”(RuleofVirtueIndex,RVI)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郁建兴、任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从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合理)
2023-08-26更新 | 278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