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农书研究》首次对有宋一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书主要探讨了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宋代各类农书分别加以研究,专章论述了宋代代表性农学著作陈旉的《农书》的重要贡献,探讨了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传播方式及与宋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宋代农书数量不少于255种,涌现出如第一部农业气象专著、水稻专著、柑橘分类学专著、甘蔗制糖专著等等,是了不起的创获。

本书在重新厘定传统农书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将宋代农书分为综合类,耕作、农具、农田水利类,园艺类,畜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9大类,这种分类根据现代农业书籍的分类并结合宋代农书的特点,显得更加合理。

再如本书将宋代农书置于整个传统农学发展过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对宋代农学在整个传统农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客观评价。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宋代农书放到东亚文化圈更广阔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其世界性的影响与贡献作了学理方面的揭示。

总体而言,本书结构合理,史料丰富,在学术上多有创新,使我们对宋代农学和农业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系中国农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研究》序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书研究》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书研究》出版对宋代农业研究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谁挑起了一战?

百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焦点之一。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已不局限于纯粹的历史学范畴,国际关系学学者、社会学学者也都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提出不同观点。

参战国政府报告及官方文献的战责认定191483日至4日正是大战爆发之际,德国、英国先后以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形式公布了外交文件,以证明己方参战纯属无奈而自卫之举。此后短短数月间,俄国橙皮书、塞尔维亚蓝皮书、法国黄皮书、奥匈帝国红皮书相继出版。
1922年—1927年,德国外交署组织学者编纂了《1871年—1914年欧洲各国内阁的重大决策》目的是回应巴黎和会的战责指控,抗议《凡尔赛条约》对德条款,证明真正的战争罪魁是协约国。
学者及政客对战责问题的认识德国是最早受到战责指控的国家。1916年,德国驻英大使林克瑙斯基亲王卡尔·马克斯私人印刷了《19121914年我出使伦敦》,最早将责任矛头指向德国人。罪责皆有说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1927年,勒努万正式提出,每个参战国都对战争负责,所不同仅在于程度轻重,故不应把全部罪责推给一个国家。
2013年,英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克拉克出版《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克拉克连发数问:罪责应由谁来负担?他认为,人们在分析战责问题时总是倾向于寻找批判对象,主观地认定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将决策者的举动看作是蓄谋已久,故而产生了“阴谋论式的叙述”。他认为,“一战”是各国政治文化交织的产物,是一场多极化的事件,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相互影响。

——商编自卢晓娜《世纪之殇:百年来欧美国家关于“一战”战责问题研究述论》

(1)上述材料对一战罪责的认定有何史料价值?
(2)围绕“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谈一谈你的认识。
2024-05-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今耶路撒冷)西南,渡太(通‘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毒)痈(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特甚诸国。

——摘编自【唐】杜环《经行记》

材料二   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

国家名称出土地点钱币总数量宋朝钱币数量
索马里摩加迪沙4414
布腊瓦21
梅尔卡10
肯尼亚给地32
安哥瓦那65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10
桑给巴尔岛236156
马菲亚岛93
基尔瓦岛2825
总计330206

——根据马文宽《非洲出土的中国钱币及其意义》编制

材料三   1413年,郑和访问了“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1415年,“麻林遣使附船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引起轰动。永乐帝(明成祖朱棣)极为喜悦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并允许其在明朝境内交易。

——摘编自《明史·成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行记》中的记载和东非出土的宋朝钱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与“麻林国”的交往内容及其实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5 . 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常常提到他曾参考过的文件和碑铭”;波里比阿提出史家必备的三个条件,其中包括“搜集、分类并消化书面史料的能力”;吉本谈到,他在使用原始资料时十分注重审查,写作时讲究材料的来源;尼布尔更是宣称,他对待文字史料就像“解剖家解剖身体”一样。由此可知(     
A.史料解读离不开史学家的历史想象力B.史料分析基于史学家的历史解释能力
C.史料研究对于史学家治史的重要价值D.史学著述依赖于史学家对史料的推断
2024-04-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耕望(1916-1996),著名历史学家。严先生治史以朴实严谨著称,他将自己的治学方针总结为: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他在《治史三书》中提出,治史的基本原则是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要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努力挖掘历史真相,重视正史的史料价值、以逻辑为准则,通过多方论据进行考证,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贯通性。严先生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上,“研究是其生命,学问化为人品”。他能够甘于淡泊,坚守寂寞,全心全力地投入到学术之路上来,取得了“充实而光辉”的成就。

——摘编自舒琮瀚《严耕望的治史风格及史学评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耕望的治史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严耕望治学的精神品质。
2024-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口号

提出时间口号
1949.10.03“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夹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1950.02.12“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人人要问,不论老少,人人要识字”
1950.11.12“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
1950.11.18“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加强劳资团结,搞好公私关系”
1950.12.17“缴完翻身粮,赶快闹翻身,好好把田分!”
1952.07.04“男女一齐发动,男女平等,反对打骂,婚姻自由”
1953.10.01“发动增产节约竞赛,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1954.03.03“搞好生产迎接普选”
1954.03.23“边生产,边建社!搞好生产,争取入社!”
1956.05.02“亚非各国的友谊万岁!”“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3-06更新 | 39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1860年,不少苏州桃花坞业主和工匠来到上海,在小校场重操旧业,促使上海的年画市场迅速繁荣起来。这些年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上海源兴画铺刻印于1876年的年画。

——摘自张伟、严洁琼《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

根据材料所示信息,选取任意两个角度对该画的史料价值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律疏议》是唐代最重要的法律文献,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律,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唐律疏议》节选

篇目条款
《名例》篇“十恶”罪分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谓告言(告发)、詈言、诅詈(辱骂诅咒) 祖父母、父母,绞: 祖父母、父母在, 别籍异财, 徒三年; 供养有缺, 徒二年……”
《户婚律》“诸里正, 依令: 授人田, 课农桑”;“户内永业田, 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每丁, 租二石, 调丝、绢、绵三两……”:“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 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
《职制律》“诸州岁别贡人”“若别敕令举(颁布敕令特别选拔) 及国子诸馆年常送省者,为举人。皆取方正清循, 名行相副”;“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 一尺杖一百, 一尺(同匹) 加一等, 十五正绞”。
其它毁伐树木、稼穑者,各计赃, 准盗论; 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 主司杖七十……水雨过常, 非人力所防者, 勿论。
根据材料的相关信息,指出《唐律疏议》的史料价值并运用其史料价值对唐代社会的某一特征或现象加以阐释。   (要求:利用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认识正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3-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期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徽考古成就(部分)表

考古发现

所属时期

概况

含山凌家滩遗址

新石器时期

这是巢湖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区有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神庙或宫殿);墓葬区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雕琢精湛,独树一帜

铜陵铜矿遗址

商周时期

此铜矿采用山上采矿,山下冶炼的格局。采矿井多有木架支护,有竖井、斜井等,出现冶炼氧化铜矿、硫化铜矿技术。此遗址的发现,与金文中有关周王朝征伐淮夷并“掠金”等记载相吻合

阜阳汝阴侯夫妇墓地

两汉时期

该墓出土竹简9000多片,内容涉及十几种先秦古籍,比较珍贵。所出漆木器中的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是古文献中没有记载过的汉代测天仪器

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时期

该遗址共计发现唐代沉船8艘,出土大量的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铜钱、石锚等。唐代沉船有独木舟、拖舵平底船等不同类型,最长的有20多米

合肥包拯家族墓地

两宋时期

出土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包拯夫妇的生平及其子孙衍生等情况,是十分珍贵的文字史料,其中包拯的墓志铭有3200多字,比《宋史·包拯传》的字数还多,弥足珍贵

——摘编自杨立新《安徽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索》

材料二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处于20世纪初年,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他提供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以及“审查史料”即强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给予他以深刻的启发。他以此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历史考证学的优良方法互相结合起来,遂能在治史观念和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考古发现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重证据法”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意义。
2024-04-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