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两个世纪,数百名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士为媒介,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交流活动。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亲政后,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副,掌管监务,专用西洋法。清朝时期,梅文鼎融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康熙47年,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绘成《皇舆权览图》。乾隆26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详细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西学东渐同时,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寄回和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 170 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 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

材料三 《万国公报》内容节选

1894年7月卷66《朝鲜纪乱》:“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

1894年9月卷68《中日朝兵祸推本穷原说》:“然而日本之心,岂真厚爱乎朝鲜哉”!“日本狂妄,不加痛剿,定然为祸天下!”

1895年1月卷72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 “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1895年7月卷76《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又按中国素轻日本,谓为不过朝鲜之流亚,故日本与朝鲜立约,称为平等之时,毫不过问,岂不曰中国固加于日朝一等哉……中国不谙外事,惟知高自期许,于他人蔑视之耻,偏淡焉其若忘。呜呼,惜哉!吾甚愿中国化其视日朝为平等之心,并化其自视加入一等之心,遂化泰西视我为降等之心,则中日可为同等者,东西亦无异等,耻辱雪而等威定矣。”

1896年10月《泰西之学有利于中华论》:“谈天理,将人伦,不出于中华之下,亟需中国人学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西人媒体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11-2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20东学西渐、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
2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半个多世纪后引发了中国国内讨论。
王韬
《法国志略》
(1871年)
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至于斯欤?叛党恃其凶焰,敢于明目张胆而弑王,国法何存?……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然则为人君者,其可逞欲而妄为哉?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898年)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路易十六)特许开议院,至仁也,许平民预议而立宪法,至公也……惜其许行立宪,不尽出己意,而多出于民迫,不刚断于速行,而游移与众议……终则恃外援而出奔,遂激民怒而成大戮……
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
(1907年)
法国大革命,起于前七百八十九年,讫于前八百四年,中更七载,丧乱繁多。虽谋之者有不臧,然一洗旧弊,遂能祛虐政、均利权,卒达改革之首志,其功抑亦赫赫可观哉!……夫法国自十八世纪以降,王族贵族之骄恣暴戾,已非一日,至路易十四即位,益张王权,豪奢既极,又复横挑强邻……布奔氏之失民心,由来有渐……孰谓路易十六之死,非民杀之哉?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1918年)
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在法兰西当日之景象,何尝不起世人之恐怖惊骇而为之深抱悲观。尔后法人之自由幸福即奠基于此役。岂惟法人,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今之为俄国革命抱悲观者,得与在法国革命之当日为法国抱悲观者相类欤?
阅读材料,概括近来以来中国人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看法进行分析。
2023-06-05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保温训练历史试题
3 .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地移至东南地区,再加上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海外贸易的规模显著扩大,宋代对外贸易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海上。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收入均来自于宋朝的五大市舶司。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外贸易体系,先后在广南东路的“①____”、两浙路的“杭州”和“②____”、福建路的“③____”以及京东东路的“密州”设立了市舶司,同时还修订颁布了中国最早的市舶司条例法规,中央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高雅婷、代谦:《河流上的繁荣:宋朝水路运输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朝的市舶司往往设置在主要的外贸港口城市,结合所学依次填写材料中3个空格。

材料二   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元】脱脱等:《宋史》卷427《道学传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儒之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2023-10-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在全面的近代文化革新运动中,中国语言文字也经历了一场颇有深度与规樸的变革运动。吴稚晖等学者认为:文字者,不过器物之一。如其必守较不适用之文字,则武器用弓矢可矣,何必采用他人之快枪?航海用帆樯可矣,何必采用他人之汽舟?文字所以达意,与弓矢、快枪、帆樯、汽舟之代カ,非同物欤?何为不宝祖宗之弓失与帆樯,而必宝其呆滞朴塞之音,板方符咒之字哉!是真所谓以伪传伪,习焉不察者也。与之相反,张枬等学者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亡国之祸叠见,均国亡而学存。至于今日,则国未亡而学先亡。…肄大秦之书,家习劫卢之字,宿儒保经以行,博士依席不讲,举凡三仓之雅,六艺之精言,九流之坠绪,彼赢秦、蒙古所不能亡者,竟亡手教育普兴之世,不亦大可哀邪!故国学之厄,未有甚于今日者也。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学也者,政教礼俗之所出也。学亡则一国政教礼俗均亡;政教礼俗均亡,则邦国不能独峙。

——摘编自吴稚晖《吴稚晖文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清末文字改革的主要观点及理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文字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2021-08-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我国兴起国民教育风潮,一批国人编著的地理学教科书纷纷问世,其中叙述,不乏时代的印记。

●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版

●亚细亚洲……凡十数国,惟中国版图最广,气候适宜,民庶尤众,为四千年来文化发达、世界著名之大国。余国或为藩属,或与互市,皆环处东北西三部而分治焉。

——曾世礼《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涪州小学堂1905年版

●外国与我有约者,凡十七国。又择通商要埠,分驻领事,约束己民,觇察利害。然外国人民之居我国者,不为我国法律所辖,由其国领事自治。……国之耻欤,吾民之羞也。

——谢洪赉编辑《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

●人种高下,分为三等。第一曰文明,德慧术智,曰发达而有进步者。第二曰半文明,文字义理,稍别于野人,然物理不明,惑于鬼神,笃于守旧,不知变法求新焉。第三曰野蛮,人各一心,不公不群,渔猎为生,罔知耕种,文字义理无闻焉。

——陈独秀《小学万国地理新编》卷上,商务印书馆1902年版


试对20世纪初地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出解释。
2022-11-21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校际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非利加各国皆在海滨,其内地系沙漠游牧之地。东北曰麦西,或埃及多地也在红海之边。中间所流之河,称曰尼罗,自南之北,每年一次涨溢,以沃田土,若灌粪培植。但河水不至之处,则沙确而已,是以近河人户杂居,但离此不远即无人之地。麦西国自古有名,于商朝年间,国家兴盛,所筑之塔高大尚存,其坟塚如殿,及于今日,有人不远万里以观此古迹。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自文化观之,若科学、若美术、若文学、若工艺,实为世界文明之先河,欧美近日之文明无不胚胎于此。而自历史上考之,亦为建国最古、开化最先之国。徒以政治不良,有形式而无精神,遂以招外患而致颠覆”“……且夫埃及亦尝变法矣,一切政治、法律、教育、工商无不取法于欧西,宜若可以富强者,乃不惟富强未得见,而转以速其贫弱之运。岂今欧西文化固迁地弗良欤?抑不揣本而末,是齐削足适履以致自僵也。呜呼,由前之说,知古代文化之未足自多,由后之说,知外人文化之未可貌袭。”

——摘自张诚诚《埃及略说》(1915年)

材料三   1957年,纳忠发表《埃及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斗争与民族觉醒》。

1957年,郑道传发表《纳赛尔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1978年末,世界古代史学者召开座谈会,商讨包括埃及学在内的空白学科建设问题。

1979年,林志纯主编《世界上古史纲》出版,刘文鹏参加了古代埃及史的写作。

1985年起,东北师范大学聘请联邦德国、美国的专家讲授埃及学课程。

1988年,我国学者刘文鹏出席第五届国际埃及学大会,作了《论古埃及的早期城市和城市国家》的发言。

1991年,我国成立了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国内四所高校招收了埃及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1992年,刘文鹏考察了古埃及涅迦达文化Ⅱ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并撰写了有关论文。

1993年,刘文鹏撰写《法老埃及的专制主义》。

1995年,李长林等撰写《国人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早期研究》。

2003年,复旦大学建立了埃及研究中心。

—摘编自高伟《中国埃及学研究综述》

(1)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对古代埃及论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埃及史研究的特点。
(3)如果让你写一篇有关埃及历史的小论文,请你拟出一份写作提纲。(结合材料,层次清楚,符合史实,限定50字之内)
2024-04-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94年,《申报》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长江大海往来运货约计每年二百万,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华商便宜之数尚不在内。然则今之时势商务能不讲求欤?所盼以后利日益进、弊日益除,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     
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B.求富强国的重要性
C.制度变革的紧迫性D.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2024-05-13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出处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九月)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则天皇后本纪》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垂拱四年乙亥,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载初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长寿二年乙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

——《则天皇后中宗本纪》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太穆窦皇后、文德长孙皇后、徐贤妃、王皇后、则天武皇后、和思赵皇后、韦皇后、上官昭容……

材料二

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

——《新唐书·则天皇后中宗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新旧唐书在叙事上有何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合理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旧唐书在叙事上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024-02-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光绪十五年(1889年)5月,朝廷任命薛福成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在日记中对出使经过进行记载。以下为日记的部分内容:

(一)光绪十七年(1891年)正月初三

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至于一郡一省,以及国都之内,学堂林立……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欤?

(二)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近有新法(1887年诺贝尔发明无烟炸药),用无烟无声火药燃放枪炮,且药既无烟,炮手、枪手瞭敌更易清楚,攻击必准,而枪炮之害较前更烈矣。

(三)光绪十九年(1893年)五月初五

明年恭逢慈禧皇太后六旬万寿,敬备一切庆典,遵旨力崇节俭,户部预为筹款,约已备五六百万金。惟各衙门查照乾隆年间迭次庆典成案,实需三千六百万金。今节至三分之一……户部现将岁出岁入各款逐加详核,设法腾挪,移缓就急。

(四)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初三

余尝评论光绪初年以来出洋之星使,究以曾惠敏公(曾纪泽)为第一……在任八年,练习洋务,并语言语,至今为洋人所钦慕。伊犁改约一案,弭兵修好,颇获成功。

——摘编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9-0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二部分提升训练2绘画艺术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