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谏逐客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成就帝业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课内外所学知识,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之外还有哪些变法运动?
2023-10-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衡水中学尉犁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以懋迁(贸易)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行此六者,国不患贫矣;然百姓匮乏,国无以为富也。中国生齿,自道光时已四万万,今经数十年休养生息,不止此数。而工商不兴,生计困蹙,或散之他国为人奴隶,或啸聚草泽蠹害乡邑,虽无外患,内忧已亟。夫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

——康有为《公车上书》

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俱乎?……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

——1898年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折》


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富国”之法。
2023-10-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巨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辅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遥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住后进多所委任……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适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目慨然太息曰: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患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史实?
(2)是如何演变的?
(3)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2023-09-2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国古代史知识竞赛试题2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的“中国”   

先秦“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洛阳)……宅兹中国,自之乂(yi:治理)民”。

——西周《何尊》

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朝廷遣使诣(慕容)儁,儁谓使者曰:“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

——《晋书》

唐朝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东晋元魏正闰论》

元朝诸下海使、臣及舶商,辄以中国生口、宝货、戎器、马匹遗诸外番者,从廉访司察之

——《元史》

清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雍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古代“中国”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古代“中国”的内涵,并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3-04-21更新 | 529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镶嵌在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大场景中。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晚清民国西学翻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时期,大量的西方耶稣会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合作,将西方的宗教和自然科学典籍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一些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在当时形成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双向的文化交流之风。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引入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指导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传教士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典范。然而,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却因缺少社会动力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材料二   晚清时期社会背景的特殊性使翻译的社会性功能得以凸显。由于特定的社会需求,科技书籍的翻译活动在晚清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此,清政府专门建立了一批翻译出版机构,改变了以往只有西方教会翻译出版西学图书的局面。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开展,晚清翻译活动开始承担起启蒙国人思想的重任,翻译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科技翻译扩展到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政治小说的社会功能被推到了思想启蒙的前沿。维新派创立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相继刊载了《卢梭学案》等文章,留日学生也通过创办刊物翻译宣传革命主张,使得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依据。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军平《晚清翻译社会功能实现的渐进过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翻译活动的不同。
(2)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请你任选一个中国翻译出现的高潮时期,结合史实,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4-06-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庶乎有国有家者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彰益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

——[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贞观政要》是唐代开元年间大臣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材料二       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宰相)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美于下,此近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北宋]范祖禹《唐鉴》

注:《唐鉴》成书于宋神宗、哲宗时期,适王安石变法之际,范祖禹反对变法。

材料三     这23年的时间,由于农民大起义以后,阶级力量的对比有所变化,生产关系有所调整,生产力发展较快,社会经济恢复较快,人口增长迅速,这就是被封建历史学者艳称为“贞观之治”的时代。唐太宗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初步注意到了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促使人民能够发挥他们蕴含着的巨大潜在力量,从而创建了一个在中世纪史上少见的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唐太宗的业绩是大的。肯定他的历史业绩,揭露他的剥削阶级本质,都是需要的。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赞扬“贞观之治”的不同原因。
(2)结合材料,谈谈评价“贞观之治”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2024-06-1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

设有大司徒职官,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下辖遂人、遂师、委人廪人、仓人、司稼等,多部门协同救灾。

秦朝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规定: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汉朝

有民曹尚书……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遣使者捕蝗”。

隋唐

有户部等兼管救灾的中央常设部门。开元初年,山东、河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爆发了严重蝗灾,唐玄宗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将灭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

宋朝

安抚使、廉访使等差遣职位也参与赈恤;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实行地方长官兼河堤使制度。

清朝

在黄淮等地区专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康熙先后诏令善于治水的靳辅、于成龙和张鹏翮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水患。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李士谦,字子约,(北魏)赵郡平棘人也。

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

——摘编自[唐]李延寿《北史·李士谦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政府加强灾害治理的举措,并分析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解读材料二中的现象。
2023-12-12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仁人义士……行之者断头绝脰,掷无量之头颅、骸骨、心思、脑血,夙兴夜寐,无时不与此贼民之徒,相激战于黯黯冤愁之天地中,以获今日之所谓共和者又何如也?……而骄横豪暴之流,乃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饰其面,傲岸自雄,不可一世,且悍然号于众曰:“吾固为尔民造共和幸福也。”呜呼!吾先烈死矣!豪暴者亦得扬眉吐气,击柱论功于烂然国徽下矣。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夫今之为政者,匪不纲其政缔以示斯民,若社会政策也,保护制度也,是又徒炫耀其名以贾吾民之欢心已耳。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然则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幸福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

——摘编自李大钊于1913年4月发表的《大哀篇》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2023-11-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廊,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捷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