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论述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不列颠和美国向中国输出。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因此皇帝下诏严禁鸦片贸易,结果引起了比他的诏书更有力的反抗。

——摘编自《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英国人在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摘编自《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划艇“亚罗号”所借以取得船籍登记证的那个法令,不过是一张废纸。然而即使依照这张不值一文的废纸,“亚罗号”也得不到它的保护,因为这只船已违背它所规定的条件,船的执照已经期满。可见,挑起冲突的法律根据不能成立。

——摘编自《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两次鸦片战争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4-19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广东卷)
2 . 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按照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记载相互冲突,要尽可能详细的占有史料,才能去伪存真
B.书写者会因立场、动机不同而描述各异,说明历史真相是不可能被客观还原的
C.和珅的奏折是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当事人所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实力强大,和珅有美化统治者的嫌疑,英方的记载更为可信
2022-03-16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2021-06-09更新 | 4090次组卷 | 48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君主认同是指对在位专制君主的认同;王朝认同是指对维系君主统系世代相承的王朝的认同;文明认同是指对超越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中国的认同。这三者是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也是考察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基本视角。

——摘编自张禄佳、郑流爱《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紧迫的民族危机下进行的。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国人从开始接受“民族国家”而不是某一个家族的“天下国家”开始,逐步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意识逐步觉醒,直到将民族国家认同变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编自余洋《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民族国家认同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认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思想内涵转变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从“发展历程”“现时价值”等角度,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3-01-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教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私学除有与官学相同的教化形式外,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征,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秦禁私学是教育史上的倒退,而汉朝官、私教育结合的方式无疑是统治术上的智慧。史料中也常见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这胜过形式意义上的教令和劝说,而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民,势必固化为乡民内在的理念。在汉代,地方官吏的示范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据《后汉书·李膺传》说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思成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

——摘编自王育《秦汉乡里教化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教化的客观有效性是十分明显的,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性格的生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发展的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化活动成为了固化社会发展的障碍,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古代的教化只有教化主体的主导性而无教化对象的主体性,教化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或者干脆就是怀着功利的目的,形成了对人的普遍压抑,不利于社会的革新、思想的进步,从整体上有碍于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另外,古代教化之下的人们普遍“重德性,轻知性”,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也不符合科学精神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王永祥《中国古代教化方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乡里教化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化的价值与局限性。
6 . 在美国宪法中,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和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实现相互的协作。国家权力的任何一方均不拥有绝对权,宪法根据各自特点赋予每种权力以威力的同时,又为每种权力戴上了“紧箍咒”。这说明该政权组织形式(       
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间的矛盾B.使联邦政府的权力超越国会
C.导致了立法权之间的冲突与碰撞D.有利于促进政治局面的稳定
7 . 苏格拉底去世后,柏拉图反思雅典民主政治,认为雅典城邦的工人、农民、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他们不适合国家政务的管理,国家政务的管理和政治活动应该由哲学家等社会精英来承担。柏拉图的言论意在
A.质疑雅典直接民主B.批判苏格拉底之死
C.歧视雅典劳动阶级D.肯定个人价值尊严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属于所谓“世俗”的)运动规律和天体(属于神圣的“天堂”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物理科学的,也可以说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陈云奎《科学技术史纲》

材料二   此时,牛顿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人们开始认为,理性分析应用于人类行为和制度应当同样有效,因此,希望能够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启蒙思想家已摆脱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崇古思维,他们大多相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将会开创一个不断进步的全新时代。“进步”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启蒙运动的思想就这样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而用一套以理性构建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统一理论”的名称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简析“统一理论”提出的科学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思想家的思维特征。结合所学,从人文精神发展的角度,用一句话指出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840-1852年间英国输华贸易统计表: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18401842184518501852
英国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4157.4250.3

(此表所列为中英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摘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材料二:欧洲的发展,甚至世界的发展,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远近贸易纳入理性秩序,而所有这些贸易加在一起就趋向于创造一个有整体性的世界。

――摘编自法国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1840年之前,中国政府的哪一经济政策不利于中英贸易的顺利开展?并说明其内容。阅读材料一,1840~1852年中英贸易额总体呈什么趋势?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列举有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输出的条款两例。
(2)依据材料二,概括布罗代尔的观点。并结合19世纪上半叶的有关史实,分析世界贸易“理性秩序”是如何达成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周时期,统治者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尚书》中《多士》《无逸》等篇总结了殷商在为政用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归结为“敬德保民”的思想;《召诰》《酒诰》等篇,则历数了殷商为政之失。材意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A.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B.重视历史的现实价值
C.坚持儒家的德治理念D.注重成功经验的总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