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1 道试题
1 . 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A.《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2019-10-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9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 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2016-12-13更新 | 148次组卷 | 2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周分封制》
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
C.《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清代中叶徽派代表人物。其治学博广,为一代通儒和宗师。戴震强调情欲天然合理,要求“遂民之情,达民之欲”。他主张“理存于礼”和“礼理合一”,“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戴震认为“情之不爽失为理”,努力使情与理达至平衡。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戴震的礼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建军《戴震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震的礼乐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震礼乐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3-10-0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普遍建立,家法族规的制定也蔚然成风。宋代家法族规强调族众遵守社会秩序,严禁宗族子弟闲游、偷盗、赌博等。宗族成员违反国家律令、族规家法、风俗道德等行为要予以惩罚。婚姻方面,家族法规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财产继承上,按照诸子均分原则进行处理。宋代家训族规在国家法的支持和默许下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违背者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总之,宋代家法族规起到了国家制定法难以起到的社会控制作用。

——摘编自苏洁《宋代家法族规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的游人、商人和传教士进入中国,由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同,在基层,中外冲突时有发生。新式武器逐渐流入民间,地方矛盾变得愈发激烈,官府往往无力弹压。伴随着国民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意识的觉醒,基层传统社会的“人治”受到冲击。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民国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社会基层问题强调多数人参与纠纷、矛盾、冲突的协调和解决。1904年5月13日,《岭东日报》报道了广东省澄海县蓬洲所陈氏模仿“自治”的方式:“公议族规四条,谓如有犯规者,行自治之法,或笞惩,或罚影戏。”总之,近代基层治理出现新的特征。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依据政令或法律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能力急速增强,乡规民约逐渐式微。基层社会尽管也制定过一些村民公约,但由于其内容极富政治性,基本上就是一些政治口号,与之前在基层社会所存续的传统乡规民约有着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乡规民约在宪法与法律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之一,使之在城镇和农村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法族规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现象并归纳近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变革发生在17世纪,并最终遍及全世界。少数思想精英和科学精英们——笛卡尔、伽利略、牛顿、开普勒、培根和波义耳——以16世纪的突破为基础,出于对自然界更加浓厚的研究兴趣,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上述思想家对已有的宇宙概念和以前的知识假设提出挑战。宇宙不再被视为稳定、不变和有限的,而是运动和无限的。18世纪,这些科学理念和方法逐渐流行,一些启蒙思想家在方法上强调怀疑主义、经验推理和对愚昧旧习的讽刺,他们发展并普及了诸多的相关概念,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科技与人文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3-10-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130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南太平洋,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丛林茂密蚊虫肆虐。瓜岛对日本来讲是进攻澳大利亚的重要军事基地,对美国来讲关系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运输航线的安全,瓜岛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1942年8月,美军成功抢滩登陆,“瓜岛之战”拉开了序幕。过分自负的日军将领估计美军不会这么快就反攻,结果让美军占得先机。日军一拔接一拔的自杀式冲锋,给美军造成了伤亡,自身的损失却更加惨重。日军遭到占据有利地形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集中火力的压制,无望扭转战况,且由于物资保障跟不上,登岛日军逐渐陷入了绝境。1943年1月4日,日军从瓜岛撤军,至此,瓜岛之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瓜岛战役后,日本被迫停止了旨在攻取四川的“重庆作战”。

——摘编自约翰·托兰《日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瓜岛之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岛之战的意义。
2023-10-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