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4 道试题
1 . 下图中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员成分的变化说明(     

1933年中共党员                                        1938年中共党员
主要成分比例                                           主要成分比例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A.中共的土地革命吸引大批农民入党B.中共的思想理论宣传取得显著成效
C.中共拥有十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D.中共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策略
2024-08-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到1911年,全国铁路才近1万公里,但90%受外国人控制,帝国主义列强或是直接侵占中国的筑路权益,或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到1946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才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政府拨出59亿元用于铁路的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共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摘编自丛树海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2024-01-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这时多靠礼法制度和道德治理国家。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把《刑书》铸在鼎上,公之于众。据《左传》记载,铸刑鼎后,“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不久,晋国也铸刑鼎。铸刑鼎这一行为,遭到了坚持以德治国者的强烈批评,孔子反驳到:“……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刘邦入关后宣布废除秦的苛刑酷法,又命萧何在秦律的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外又增户、兴、厩三篇,形成《九章律》;到武帝时,补充了《越宫律》和《朝律》等。汉律重视维护家庭伦理秩序,对于老人、儿童采取优待政策,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瞒犯罪行为而不向官府揭发,家族中的地位卑下一方告发地位尊高的一方,不但不会被受理而且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汉律中有大量关于惩处官吏不法行为的条文,在案件侦破、裁判中,官吏存在包庇、审判不公行为的最高可处以死刑,同时处罚受贿和行贿行为并且按照赃款数额比照盗窃罪处罚。汉代继承了秦朝乞鞫制度对案件进行再审以保障处理结果的公正,乞鞫的基本流程包括:罪犯提出复审、复审官吏书面查阅原审案件、开庭审理核实证据、作出复审判决、确为错案进行善后处理。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张晟基《张家山汉简蕴含古代刑事治理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子产“铸刑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4-01-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初,西方列强将侵略的触手伸向了日本,在外国的压力之下,日本被迫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为了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本于1868年开始转变国体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日本急需谋求海外市场,军阀官僚统治集团为此炮制了“大陆政策”。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大受挫折,日俄矛盾激化,随着两国在远东地区争夺的加剧,俄国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大陆政策的矛盾也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19059月,日俄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沙俄把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界权和中东铁路的一段支线(从长春到大连)转让给日本,并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俄战争的结束,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欧洲强国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的首次失败,也标志着东亚范围内一个地区强国的崛起,对日本今后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鲍玲《日俄战争对二十世纪初日本国家发展方向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2024-01-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价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11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国打破其封锁的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交往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47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击沉了悬挂英国国旗的商船高升号,船上近千名清军有700多人遇难。事件发生后,总理衙门大臣奕助紧急约见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双方对本次会见各自做了记录,但是在一些关键细节上有出入。

根据总理衙门的记录,当奕助追问:“日本如此无理,西国素讲公法,当作何办法?”欧格讷说:“此时我不能出断语,当听政府之命。既日本将英船击沉,或竟调水师前往,亦未可知。”而欧格讷写给伦敦的报告中却说:“对于日本炮击英国船只一事,英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我说毫无疑问那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事件,但我掌握的情报很少,不能冒昧发表意见”,他还询问奕助“一旦真的爆发战争,假使中国决定迅速出击,他认为是否有对敌手施行沉重打击的力量。亲王犹豫了数分钟……咕哝了一声,对他们目前是否能同日本进行成功竞争,表示怀疑。虽然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场面,但我还是继续说道:这恰是要害所在。……我仍有重要理由怀疑中国能否成功地抵抗日本突然和强有力的侵略。”

——摘编白雪珥《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

(1)围绕日本炮击高升号一事展开的中英会谈,请根据材料指出双方记录的不同之处。
(2)中英对此次会谈的不同记录实际上反映了双方对于当时情势的不同认识,并会影响即将开始的中日战争,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之。
2023-12-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 贵州省“3+3+3”高考备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卷
9 . 唐朝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时期。为了探究唐代农业发展的状况,某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两组历史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就对大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据《贞观政要》卷八整理

《唐律疏议》规定“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其中“失时不修堤防”条云:“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

——据《唐六典·将作·都水监》整理

考古工作者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发现圆形容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粮数千石。其中有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已变质炭化的谷子,据推算,这堆谷子在当时储放时约有50万斤。

——摘编自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


(1)材料一、二分别可以从哪些视角拓展我们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2)材料一、二作为探究唐代农业发展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2023-12-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王朝的建立者大多来自楚地,对楚文化情有独钟。楚人深恋故土,屈原《九章·哀郢》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刘邦还归故乡,亦感叹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在汉初统治者的推崇与支持下,汉文化继承了颇多楚文化的精神。虽然随着尊崇儒术、汉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楚文化的独立形态在西汉中期以后已逐渐消失,但楚文化的个性并未磨灭,而是部分转化为区域文化之上的汉文化的共性。

——摘编自张梦晗<南阳汉画像石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材料二对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性、汉文化都是其统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入主中原后,这些政权的统治对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汉族占被统治人口的大多数,远远超过统治者本族人口。汉化符合其政权的根本利益,有助于赢得汉人的支持和认同,也有助于其政权的发展壮大和长治久安。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者如北魏、辽、金、清等政权,国祚均在百年以上,清朝更是长达268年,其间还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摘编自彭丰文《胡族汉化亡国论不能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政策的意义。
2023-12-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