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城市尽毁,货币全无,社会已整个解体。欧洲教会运用神权去制裁帝王公侯,提倡和平人道,并设立种种慈善机构,如医院、旅社、养老院、救济院等,才使西欧人能从废墟上慢慢建立起一种新秩序。这反映了欧洲教会(     
A.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B.确立了高于王权的地位
C.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秩序D.倡导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2 . 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B.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C.信仰耶稣,崇尚法律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2022-05-25更新 | 157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狄德罗认为观察、思考和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界的三种方法,人们通过精确的实验可以“探访自然”“多方地拷问对象”“有意用一些最奇怪的试验来挑逗自然”,从而发现新的事物。这表明
A.人文主义冲击传统认知方式B.近代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C.经济发展助推理性精神觉醒D.自由平等观念引发社会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在其著作《佛罗伦萨史》中突破基督教神本史学的限制,摈弃虚伪的中世纪教会道德,从“人性恶”的角度研究权术。他在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品质和行为进行了剖析,强调伟人君主的活动对历史的决定作用。这表明马基雅维利
A.主张进行宗教改革B.践行人文主义史观
C.重视社会道德教化D.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5 . 清朝同治末年,李鸿章首先倡导发展钢铁业,经过40年的经验积累与学习借鉴,到北洋政府时期钢铁工业的经济地位最终得到国家认可。这主要是因为
A.钢铁工业与近代企业联系密切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国人共识
C.吸收和借鉴国外经济建设经验D.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渐趋加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个在世界史意义上的独特制度培养并创造了优异阶级,该阶级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社会,包括美国独立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是由一个世袭的武士阶级所统治,并常常由传教士或神职阶级辅助。但中国则非常不同,他们是非世袭,依靠学识,而非军事和武力获取权力的群体。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华文明震撼了我——访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

材料二   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非依一个平面而前进。骈文、八股、律诗、词曲,神品画,不是一般人有机会学习的。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须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就“爬成功的阶梯(科举取士)”来说,如果要一个做过官的人(无论其起点是农民或士绅)脱下长衫与劳士为伍,同农人一样生活,他所受的难堪和挫折只比自杀好一点点。

——摘编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材料三   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可以说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如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出现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

——摘编自陈岭《比较与启示——从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谈起》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对科举制关注焦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西选官制度中得到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所示为我国历史上几场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据此推知,表中评判改革成败的标准应是
变法运动主要领导者变法内容结果
商鞅变法(战国)秦孝公、商鞅编制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级爵,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变法成功,商鞅被处死,但改革加强了秦国的国力,确立了封建经济制度,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赵武灵王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改革成功,虽然赵国最终为秦所灭,但改革提高了赵国军事力量,推动了赵国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北宋)宋神宗、王安石机构改革,军队改革,赋税改革,科举改革,兴修水利等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A.措施是否完全得到了落实B.改革是否提高了国家实力
C.改革是否推动了历史进程D.改革家是否获得君主重用
9 . 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B.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C.分割宰相权力D.体现近代民主议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清末,接受学堂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无需再依靠皇家俸禄谋生,他们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新的社会经济职业,如梁启超指出的,“现在的学问和思维方法确已有了一条大进步之路径,这里头最大关键,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这可用于说明清末
A.儒家正统思想地位遭到严重冲击B.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
C.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发展壮大D.维新派主张对选官方式进行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