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欧洲人来说,曾经存在过的古希腊和罗马是他们的幸运所在,文明之光正是来自于这些被废弃的文化瑰宝。在以意大利本族语创作的作品中,但丁不仅仅批评了中世纪教堂的愚蠢与腐败,还指出了其不应该压抑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达到完美顶峰的人的本性。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重新发现、解读和吸收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知识和价值观的精华”。文学家们充满活力地为思考辩护,提倡市民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带着完美的肉身和思想超越到来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文主义的目标是创造全面的人,这种人集合智力与体力上的优秀,有能力在几乎任何情况下做出高尚的事情。学者在古希腊和罗马的作品中寻找人文主义的光辉思想,然后表达对于被教堂所控制的社会生活的失望。……文学领域里的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明显地撼动了教皇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包曙光《文学作品阅读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为例》

材料二   胡适一直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将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内涵丰富为检视传统和创造新质两方面,不仅包括文学运动和语言运动,还有整理国故、思想变革、新人生观、发展学术和科学研究等内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传统的批判、胡适“大胆假设”的怀疑思维、鲁迅批判吃人礼教,都带有“启蒙的色彩”。白话文运动也是“明白清楚的启蒙精神的流露”,它没有深奥的哲学和形上学的思辨,“有破坏而无建设,有现实而无理想,有清浅的理智而无浓厚的情感,唯物,功利,甚而势利”。它是移植的文化运动,是未能得到自然发育的民族主义运动,其文化精神已渐见结束。

——摘编自王本朝《“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在文艺建设方面的基本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的文艺建设主张相比,近代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2-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难以解决的纠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协约国伦敦会议通过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新的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是:(1)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值;(2)不确定德国赔款的总数,只规定1924—1925年赔款数额为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到1928—1929年增至25亿金马克;(3)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运营及工商企业税。1924—1929年,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8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

材料二   1928年,德国提出修改道威斯计划的要求。1929年,英、法、比、意、日、美、德七国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款问题。会议通过了美国银行家杨格制定的计划。主要内容有:(1)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5亿金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2)取消赔款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3)协约国从德国莱茵区撤走占领军。1933年,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最后,德国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摘编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道威斯计划”出台的背景,指出美国能主导德国赔款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赔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关于分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一直来间断。唐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理性而有力的批驳。柳宗元提出“制”和“政”的概念,认为秦灭亡于人怨沸腾的基政,而非郡县这种制度形式。“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周走向天亡是因为诸侯“无君君之心”,而秦“有被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长期以来关于秦朝速亡在于不与诸侯共享天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和国家权力的集中。柳宗元还质疑分封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这样即使“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尽管秦始皇废分封、立那县是出于个人自私的打算。是“私其一已之成”,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公天下之端”。针对分封制的维护者仍鼓吹其是“圣人之制”,柳宗元通过对国家的形成的推演,论证了分封制的产生是“人之初"阶段的时代产物,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同样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材料二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问世,他基于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主国家的命题。在卢梭人民主杖理论的基础上,托克维尔认为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制度建构的主导,这一点在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领域都有丰富的体现。例如他分析“联邦的立法机构一参议院和众议院实际上是各州独主原则和国家主权说的调和,这种调和在本质上是为了代表人民主法,体现人民的‘公意’”。美国民主制度的维护最重要的是依靠其“民情”。其一是政教分离,一方面极大地避免救源斗争、社会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使神职人员虽不担任公职但仍能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其二是美国人在移民过程中形成的实践重于理论的认识,并且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使公民能够具备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

——摘编自何文婷《托克维尔的民主国家观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宗元关于郡县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比,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论美国的民主》的写作背景。
4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109次组卷 | 28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盖亦恐中国稍弱,则欧洲日强,还为彼国之害也。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

——1875年薛福成《应诏陈言疏》

材料二   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我实在为你惭愧!我实在为你悲伤!

——1919518日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

材料三   (中美、中英签订新约)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页,而亦是英美各友邦对人类的平等自由,建立了一座最光明的灯塔……这实在是英美的政府和人民最光明最正大的举动,尤其是美国对我政府的希望完全一致,并无一点保留的要求,更为欣慰。

——1943年1月12日蒋介石向全国发表的广播演说

材料四   “现在美帝国主义很强,不是真的强。它政治上很弱,因为它脱离广大人民,大家都不喜欢它……我看美国就是个纸老虎。”“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即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大钊与薛福成对美国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蒋介石与毛泽东眼中的美国形象,并说明其背景。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启蒙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入才被处罚。同时,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英国早在1624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今》,专利法在工业革命时期保障了明人的利益,建立了激励机制,解放了生产力。

——摘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稿》

材料二18611890年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鼓励移民政策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宅地法》颁布后,国内市场达到了最大范围,国内贸易大约等于对外贸易的20倍,甚至超过了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会通过了《哈奇法案》为各州大学提供科学实验基金。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搞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英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原因。由此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7 .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 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 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表2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核心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表2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任举一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完成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思想来源。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共的工作重心、革命策略体现了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三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