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儿文》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明清时期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家训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夷夏之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农耕经济所哺育的先进的农业文明,同周边民族的游牧经济及其游牧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华夏诸国不得不增强团结,共同对付四周夷狄。孔子明确表示内诸夏而外夷狄,认为当时中原的些国家能够以礼乐制度治理社会,文明程度高,是诸夏;而周边各族各国则没有礼乐制度,是夷狄。孔子认为,夷狄可以被化,夷狄可以进为华夏;华夏僭乱,亦可以退为夷狄。孟子强调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材料二作为一种世界秩序主张,天下观首先是一个制度世界,它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特征群体、不同层次的群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秩序;其次,它主张在”“”“天下建立渐次演进的良性秩序;最后,它重视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天下秩序。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体系的转型到现代性的危机,一系列治理难题推动了天下观这一古老理念的复苏与重新解释。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希望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为全世界人类的普遍利益作贡献。

——摘编自耿鹏涛《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辨"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践行“天下观"以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
4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落……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大居正之制度”及“安宁之术”相关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推行上述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在管辖范围和权力结构上的特点与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2021-07-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   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材料三   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四 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三、四分别是指什么会议?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职位,包括士、农、工、商),女有归(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夫家,有所依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它反映了百姓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向往。孔子认为只有把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才能消除社会弊端,只有为政者具备优秀的执政能力,老百姓才能得到幸福,国家才能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炜钰《对孔子"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相似点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柏拉图把所有公民分为三个阶层;平民阶层、武士阶层和统治者阶层。三个阶层的人都具有正义感。平民阶层是指农民、手工业者或商人;武士阶层是少数的精英,他们拥有武力,最适合保卫国家;统治者阶层是指那些受过严格的哲学教育的、有智慧的人,他们最适合治理国家。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分工就不会形成社会秩序,就不会形成有序的社会结构。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哲学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追求,城邦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应该交给哲学王。"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

——摘编自温涛《正义城邦和谐社会——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柏拉图对理想社会构想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结合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2021-11-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加强工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在五四运动后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在创办工人刊物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将其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与工人阶级联系的纽带。

——摘自肖华平《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材料二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原因和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1-07-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1968年相比,德国某一街区在2009年呈现出不同状况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2021-03-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