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1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4次组卷 | 43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到1900年,人类的“世界文明”意识开始苏醒。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但各个民族并非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当时各民族关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C.世界紧密地连为一体D.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战争
2022-09-08更新 | 257次组卷 | 56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代政府很重视农神祭拜,祭拜对象包括神农炎帝、后稷、土地神、蚕神、谷神、雨师和风伯等。朝廷也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对民间神灵信仰内容和祭祀形式予以规范和指导。汉代政府旨在(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B.强化民间以农为本意识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借助农神恢复农业生产
2022-07-03更新 | 362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

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
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
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
5 .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罗斯车提出了“温室效应”,这说明工业革命(  )
A.带来了生产方式变革B.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
C.产生了新的学科流派D.导致了大气污染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2021-09-15更新 | 922次组卷 | 30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696年康熙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御制耕织图》46幅广为宣传。耕图部分分为:浸种、耕、耙耨、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收刈、登场、持穗、筛、簸扬、砻、入仓、祭神。其意在
A.劝课农桑,巩固政权B.更新技术,缓解人地矛盾
C.教化人民,重农抑商D.普及知识,建立农事范本
2021-08-20更新 | 30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常平仓始建于太宗淳化三年年。常平仓的基本职能在于平抑粮价,调节丰歉。

仁宗年间,枢密直学士杜衍言“今豪姓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盖常平仓制度不立,有名而无实。”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将常平仓的钱谷作为青苗钱的本钱,进行有息借贷,也称“常平给敛法”。青苗法推行以后,常平仓储备大为增加,常平给敛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熙宁七年九月,神宗以诸路灾荒,常平司未能及时贩济,于是下诏要求在推行青苗法取息散利的同时,分出一半钱谷用于贩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上神宗即位,大修常平法,所蓄既丰。”可见,改革后的常平仓在功能形式上变得更为广泛,既可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少钱粮的问题,防止兼并之家的高利贷剥削,又可以广储蓄、平物价、备凶荒,较之旧的常平法,的确是一项积极的防灾、救灾办法。北宋备荒仓种除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几种全国性备荒仓外,还有社仓、平籴仓、平集仓等几十种地方性备荒仓,这种盛况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摘编自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统治者改制常平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创新粮食储备与管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但不是官家园林就是私家花园,从无“公园”。1868年,上海租界以中外商人税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家花园”。这对于国人是个新鲜事,时有人在公园内攀折花木。不料租界工部局却以此为借口,禁止华人入内,引发华人的不满和讨论。《申报》的评论文章指出:“本埠之有公家花园也,造之者西人,捐款则大半出自华人。西人于造成之后,名之曰公家花园,以见其大公无私之意。然名则为公家,而其实则仍系私家。此事似于公家两字显有矛盾。盖华人苟有执以问西人者,谓公家花园之创,与夫平时管理、修葺一切等费皆出自西人乎,抑出自华人乎?以工部局所捐之款计之,华人之捐多于西人者几何?则是此园而例以西法,华人断不至被阻。”迫于压力,租界在1886年对华人重新开放“公家花园”。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到欧美诸国“考察政治”,他们在回国后呈送的奏折中,盛赞国外的公园等公共设施。清廷采纳建议,于1907年开放“京师万牲园”,是为北京动物园的前身。然而,直到清朝灭亡,北京一直未建其他“公家花园”。1910年,《大公报》刊载美国传教士、北京万国改良会会长丁义华的演讲:“现今像这样的京师帝王之家,竟没有一个公共花园,不能为各行省立个规模,岂不是一件恨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申报》评论中力主的华人不应被阻入园的理由,阐述“公家花园”之争对于促进国人现代意识觉醒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叶公园等公共设施在北京发展迟滞的原因。
2021-07-2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童庸生,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919年他到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求学,1920年加入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并成为主要成员。童庸生与吴玉章、恽代英等一道,以成都高师为基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1923年初,童庸生回到家乡重庆巴县,组织起了“平民学社”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毛泽东主办的《政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在中共重庆地委的筹建过程中,童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1926年秋,为了支援北伐,重庆地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发动了顺泸起义,童庸生是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30年,童庸生不幸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摘编自《童庸生:在川渝播种共产主义星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童庸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童庸生的系列革命活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