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唐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对归附的少数民族,设置羁縻府、州、县,封少数民族酋领为都督、刺史、县令,略微加以管束。元初,推行土官制,朝廷对归顺的西南各族首领授予原职,允许世袭,而在其境内派宗王率部驻守以进行监督。这一变化(     
A.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垂直管理B.反映出当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意识D.利于稳定西南边地的社会秩序
2022-08-19更新 | 1897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口径,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渐劣;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人口快速增长下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为满足剧增人口的生存之需,人们不知疲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地垦殖耕地,毁坏植被。中国环境的变迁,除自然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人为”。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材料二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

——摘编自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8.6%。1949年10月,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成立,负责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林业工作。1950年,在首届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与利用”的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跃进”运动结束后,发展科学技术,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效率成为工作重点。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禁止烧山及滥伐、滥垦,开展大规模造林,“造林后林权归造林者所有”。至1966年,全国已经成长起来的新造幼林超2亿亩。

——摘编自任铃《1949~1966年我国林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环境变迁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的阶段性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历史意义。
4 . 清康熙时期,人们认为宋朝治政最为理想,开始将朱子学作为官学予以重视,君主与生表、官僚结成师友关系。雍正也尊重朱子学,但使用“公忠”这一概念来阐述君主与上大夫、官僚之间的关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的绝对化趋势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满汉矛盾逐渐淡化D.官僚议政权被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已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的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等。带来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增强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 . 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     
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2-02-28更新 | 5967次组卷 | 4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孔子修《春秋》,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则为少数民族立传,写道他们都是炎黄子孙和中原民族有着血脉相依的关系。这种变化()
A.是礼崩乐坏的深刻体现B.反映了主流思想的变化
C.有利于当时的民族团结D.受到大一统趋势的影响
2022-02-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时期,郡县制确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汉代,承秦之制,实行郡国并行制。至唐后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形成了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道的增加,是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主要变化。道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长官由朝廷任命。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地方行政在道管州的层面基本上是管得住、有效率的。唐代道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一种进步,是一种符合历史趋势的发展;虽然从实际效果方面看,存在着一些导致方镇分权的缺陷。

——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却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随着社会日益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不断变化,原有地方政府分散和不统一的状况无法适应时代需求,19世纪末,英国开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真正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概念。1888年,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1894年,英国政府再次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在全国建立城区议会、乡区议会等郡以下的第二层级地方政府。1900年,英国颁布《城镇议会法》,要求所有自治市均设立民选议会,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

——摘编自孙宏伟《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和近代英国地方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地方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改革对今天中国地方制度建设的启示。
2022-04-07更新 | 45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九)文综历史试题
10 . 据学者统计,康熙五十二年(1713),广西人口总数为100余万,云南为90余万。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西人口增至742万余,云南增至449万余。人口增幅最大的是那些原来开发水平较低的边远山区。这一变化说明
A.人口迁移推动边疆开发B.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
C.对外贸易推动边疆发展D.人口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2022-01-20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