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如图为19世纪末西方某漫画家针对满清时势所作漫画,该漫画所涉及的事件(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进程B.遏制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促使西方侵略开始深入到内地D.使国人开始意识到制度革新的必要
2 . 有专家认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武力到外交、从外交到法律”的过程。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B.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C.世界大战后国际体系建立D.中美发布了三个联合公报
3 . 唐睿宗在地方设都督府以“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普恶”,不久又将其罢撤,于公元711年改设十道按察使。另据杜佑《通典》记载:“至景云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十年省,十七年复置。”这反映当时(     
A.君主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B.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方面反复争夺
C.地方监察权力的执行存在障碍D.君主重视地方吏治与社会的稳定
4 . 1835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城市自治机关法》,废除了具有寡头性质的旧市自治机关,建立了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城镇会议。1867年第二次改革法案取消了46个土地贵族控制的“衰败选区”,把议席转送给其它工业城市。1884年又实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同时对地方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造。这些法案(     
A.强化了英国中央集权制度B.废除了英国地方自治传统
C.完善了英国责任内阁制度D.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抗日战争时期他认为凡参加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涵盖在人民范畴之内。据此可知毛泽东(     
A.将区分敌友作为民主革命首要问题B.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人民范畴
C.进一步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将统一战线看成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6 . 勃列日涅夫时期,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是分开设置的,科研单位按照国家的计划“订货”来完成科研任务,具体这些科研成果怎样被利用,那是国家的事情,不关科研单位的事。这一做法使苏联(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缓慢B.研发和生产体制开始走向指令化
C.“新经济体制”压制了企业自主权D.在美苏军备竞赛中一直占据优势
7 . 如表是1970年和2015年世界经济指标的相关统计。根据此表,可以看出(     
经济指标1970年2015年
全球GDP2.96万亿美元74万亿美元
世界贸易总额3000亿美元16万亿美元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数量6个101个
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25亿8.36亿
世界总人口数量36.82亿73.48亿
世界基尼系数0.330.7

A.各国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提升B.世界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C.世界财富分配不合理性加剧D.国际贸易分工日趋平衡
2022-09-0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知识应用与核心素养】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了进行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将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外交等社会生活领域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舆论动员作为战前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舆论引导、心理影响和法理争夺,使己方“师出有名”,获得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并进行最广泛的战前动员,凝聚军心民意,鼓舞部队士气,调动军民参战、支战的热情,创造国内同仇敌忾的氛围;同时揭露和攻击敌方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创造有利于己方军事斗争的国际环境。

——摘录自曾凡解陈金琳《战前舆论动员略论》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某国领袖的身份发表战前动员讲话。(要求:明确表明身份,中心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不超过300字)
2022-09-08更新 | 21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传播与文化殖民】

材料一   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工具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因特网为例,它的发展,使国家边界形同虚设,互联网也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青年人是对外来文化最敏感、最感兴趣,也是能较快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敏感人群,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渗透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敏感人群,使这一人群“同化”,达到“和平演变”东方国家的目的。这客观上加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冲突,构成了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全球化并未消除多元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相反,在某种情况下,还有可能因为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加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材料二   在全球化时代,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弘扬文化的民族独创风格,不但不会阻碍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这恰恰有益于解构当今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者试图借“全球化”之机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图谋,各国必须从文化主权的高度加以认识,并切实采取措施,对本国的文化子以适当的保护。要对全球化及其文化发展与文化殖民主义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要认识到反对文化殖民主义不是反对全球文化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出现的统一化发展趋势,而是反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西方化或美国化,要追求文化模式及价值的多元化,实现文化发展的自由化与非政治化,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坚决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时刻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

——以上摘编自岳振宇《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双重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西方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应对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
2022-09-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粮食与国家安全】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4.5亿亩,2017年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位列世界首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证。与此同时,我国集成推广了一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杂交水稻、耐密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为粮食现代化生产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从1978年开始,粮食市场化改革就在探索中前行,从初期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我国粮食市场由分割逐步走向一体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现在,我国粮食能从吃不饱转变到吃好状态,这也是与政府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粮食安全政策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王济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粮食安全:成就、问题及建议》

材料二   据统计,20102019年的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2%,粮食消费年增长率2.7%,粮食消费年均增长率高于粮食产量增长率0.7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大约600多万人,新增的城镇化人口大约2000万人,每年因为人口增长和需求增加需要粮食消费新增100多亿斤,但我国户均耕地7亩左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40,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缺口需要通过粮食储备和适量进口加以调剂解决,但是世界粮食市场不具备支持我国粮食安全的能力。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到2021年将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

——摘编自尹成杰《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并谈谈应如何处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