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短暂的20世纪

下面的材料选自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卢卡克斯写于1991年,也就是苏联解体之前的作品,他认为1989年在西方发生了分水岭式的事件,导致了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

20世纪……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它的两个主要事件是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如同两座矗立的山峰,主导着这一风景。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阴影下生活看,直到现在。

……人们几乎不知道“世纪”这个词。《牛津英语辞典》中指出,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在英语中出现于1626年。在这之前,该词表示罗马的军事百人团;此后,它开始拥有了另外的含义,即100年。它标志着我们现代历史意识的开始。

我们知道20世纪结束了……主要是因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果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已经渐渐消失,苏联已经退出了东欧,德国已经重新统一。在欧洲之外,甚至朝鲜和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以及尼加拉瓜等政治危机,都直接和间接与这种对抗有关。……”


(1)作者认为“20世纪开始和结束”的这两个关键年份中,“结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东欧剧变”。那么“开始”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
(2)作者划分世纪的标准和传统划分世纪的标准有何不同?
(3)作者提出“20世纪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该观点的合理之处在哪里?
(4)作者提出“20世纪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该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哪里?
2022-06-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世界文明进程下面四组地图展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仔细阅读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选择以下正确的古代文明填空:
①新埃及王国 ②古代希腊 ③罗马帝国
④古代印度 ⑤亚述帝国 ⑥波斯帝国
⑦古代埃及 ⑧阿拉伯帝国 ⑨古巴比伦
例如:F(⑤)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I________
(2)时间配对
①15—16世纪 ②公元前6世纪——公元13世纪
③公元前3千纪——公元前2世纪 ④公元前1千纪——公元前7世纪
例如:第二组(④)
第一组(________)第三组(________)第四组(________)

材料二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


(3)根据材料二,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归纳文明扩展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地图所展示世界文明扩展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2022-06-1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文化之旅人类文明起源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伴随这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文化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1)将下列古代文明区域成就与其发源的国家或地区相匹配。
①那尔迈调色板②苏美尔人战车(绘画作品)
③羽蛇神金字塔④万神殿

(2)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某人群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逐步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等地。该人群是(________)(单选)
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雅利安人   D.波斯人
(3)下面图片为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雕塑群像(局部),从群像造型看,它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单选)

A.儒家文化   B.道教文化   C.佛教文化   D.基督教文化
(4)16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饮茶文化逐渐传入欧洲及美洲等地,其背景是(________)
A.奴隶贸易   B.奥斯曼帝国勾连东西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5)综合上述内容,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视角,以实例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译者,易也,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翻译是“文本通过译者到达更多的读者,从而产生一些事先完全无从估计的相遇”。

4 . 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经历了从建立与巩固到繁荣鼎盛,直至奠定版图的演进过程,历朝均以各自的举措维系着国家的治理
(1)将下列选项填入相对应的朝代(时期)板块(填写字母)
A.文成公主入藏 B.郡县乡里 C.闭关锁国 D.三省六部
E.设立河西四郡 F.胡汉通婚 G.迁都易俗 H.一条鞭法

(2)如果以“程朱理学”“行省制度”“宣政院”为内容另组一个板块,应紧随________板块之后设置
A.秦汉板块 B.南北朝板块 C.隋唐板块 D.明清板块
(3)上述组合除了按照时间顺序设计外,也可以按照选项内容的类别进行组合。请你依据示例进行设计。
示例:
主题: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内容:郡县乡里制、三省六部制
主题: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至少选择两项 )
(4)综合上述内容,说说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有哪些特征?
5 . “时代”的历史足迹“时代”是与人紧密联系的时空概念,历史上往往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
(1)将下列有关“时代”的名称按历史发生时序排列________(填写数字代码)
①信息时代   ②铁路时代   ③大航海时代   ④飞机时代   ⑤蒸汽时代
(2)大航海时代带来了全球食物物种的大交流,其中把小麦带到美洲的是(单选)
A.欧洲人   B.阿拉伯人   C.非洲人   D.亚洲人
(3)距今约有170年历史的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如图),是英国最古老的火车站大型铁路终点站。推测该火车站大致始建于(单选)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4)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会议是(单选)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5)结合下列材料,概括“大航海时代”的时代特征(不能抄写原文)。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的地区孤立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022-06-10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纺织产业的全球转移

近代以来,纺织产业作为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先导性支柱产业,扮演了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历史角色,并出现了全球转移。

材料一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棉纺工业技术发明……为英国棉纺工业革命的起飞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不同的资源和为控制这些资源而建立的不同网络——包括加勒比海的棉花种植园、从非洲强行贩运而来的奴隶劳动力、大西洋沿岸的市场、组织化的远洋运输、国内棉纺工业、银行和金融行业等—的统合和控制,对其成为工业革命的领袖至关重要。

——王希《<棉花帝国>中文版序》

材料三   二次大战后,美国引领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钢铁、纺织等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日本和德国转移,是为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日本通过承接美国转移产业和投资资本,大大加快了战后重建和工业化进程,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和经济强国。

——《五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起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纺织产业中心发生了几次全球转移?第二和第四阶段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18世纪后期棉纺工业技术发明”列举一项。“建立的不同网络”指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概括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纺织产业的全球转移”?
2022-06-10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人口迁徙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迁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①鲜卑族内迁和②的北民南迁的主要作用和原因分别是(________)(双选)
A.孝文帝改革   B.榷场贸易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2)以上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人口迁徙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2022-06-0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评估(三模)历史试题
8 . 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变迁

某学习小组同学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发现中国海关长期为外国所控制,由此激发了他们探索近代中国海关主权的兴趣。他们发现,中国近代海关关税主权的丧失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江宁条约》

材料一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江宁条约》第十条


(1)《江宁条约》又称为《________》(填空)

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更明确要求“定洋货税则值百征五”,即关税税率为5%。同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2)至此,英国从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是(________)。(双选)
A.协定关税 B.设厂制造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清政府又与某国签订的条约中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


(3)上述材料中的“条约”是(________)。(单选)
A.《辛丑条约》 B.《黄埔条约》 C.《望厦条约》 D.《马关条约》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此后,借由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使得上海海关陷入瘫痪的时机,英、美、法等国获得了上海海关的管理权,并把上海海关的制度迅速推行至全国。中国海关从业务管理到行政管理,完全掌握在外籍税务司手中。

材料二 近代中国海关大事记

18611月,总理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关税自主的主张。
186311月,总理衙门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1865年,总税务司署自上海迁设北京。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1919年,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包括关税特权在内的一切特权的要求,遭到列强拒绝。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最高只能征收30%的附加税,同时,仍旧保留了外籍税务司制度。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希望再次破灭。194910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成立,彻底收回了海关自主权。

材料三1863年总理衙门撤李泰国另派赫德任总税务司的札文


材料四1898年,赫德曾经这样说过:“我过去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使海关站得住脚,并且不放松任何机会来扩展它的根基,从而保证它的稳定。”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材料五 “1935年英国寄上海总署福贝士封”

如图所示邮件收件人福贝士(外籍)时任缉私科税务司。收件地址是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421号海关总税务司署。


材料六1949年腾冲寄上海总署公函封如图公函的收件人是时任美籍总税务司李度,地址是上海常德路421号总署上海办事处。

(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要求总税务司署移驻南京。但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借口南京无足够合适住房,将总署各科全部移设上海,称为“总税务司署上海办事处”,经过多次博弈,最终在南京设立海关总税务司署,但在上海开办总税务司署临时办事处)



(4)材料三四、五、六对于印证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关大事记”有怎样的史料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变迁的认识。
2022-06-0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评估(三模)历史试题
9 . 西欧的封建制度演变中古至近代早期西欧君主制度的演变,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也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使我们对这一演变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材料一   以法国为例,其君主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



(1)材料一中的君主制度分别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填空)

学者找到英法两国历史上三位君主,与材料一中的君主制度能够进行对应

材料二



(2)把材料二中的君主与材料一中的君主制度准确对应。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填写字母)
(3)与材料一中第③阶段政治制度相符合的君主还有(________)(单选)
A.英王约翰   B.法王路易十四   C.拿破仑一世   D.德皇威廉一世
(4)中古至近代早期西欧不同阶段的君主制度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依照示例,进行正确匹配。
示例:第①阶段: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
第②阶段:________、________(双选)
第③阶段:________、________(双选)
A.推动和巩固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取得自治权
C.逐步消灭封建割据,统一国内市场   D.市民阶层得以参政并增强自身力量
E.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F.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2022-06-01更新 | 27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评估(三模)历史试题
10 .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的主张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