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4 道试题
1 . 新中国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阅读材料:

材料 1949—2007年中共在历史关节点上的故事回眸

时间

关节点

故事回眸

1949年3月

进京赶考

102岁的吕正操将军对当年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情形记忆犹新。58年前,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进京时,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58年间,中国地覆天翻。

1956年9月

艰辛探索

76岁的伍精华,回忆参加八大的情形时,至今忘不了,听到毛泽东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这些话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们每个人都起劲地拍手,好像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1978年12月

拨乱反正

92岁的于光远,这样形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982—2007年

继往开来

年逾八十的熊清泉,从1982年至今已5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当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他听得“从心里涌出一种腾飞的激情。”

——整理自徐壮志等《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2007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共“进京赶考”期间(1949—1956年)在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等方面进行的相关努力,以及中共“艰辛探索”期间(1956—1978年)在八大上提出的经济任务及为此进行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拨乱反正”期间(1978—1982年)“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中共“继往开来”期间(1982—2007年)先后召开了十二大和十四大两次重要会议,分别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问题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问题。请分别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内容, 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留给中国人民最大的思想理论财富。
2023-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徐特立(1877-1968年),湖南长沙人,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阅读材料:

材料 1898年以来,维新派举办的《湘报》等报刊对徐特立产生了启蒙作用。由此,他就成了“康、梁的信徒”。1905年,受到《民报》等革命书刊的影响,徐特立“由立宪思想转到民主共和”,“从康梁的信徒转为孙文的信徒”。武昌起义正式爆发后,徐特立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但随后,看到革命后的“政府总是坏的,革命党做了官就要叛变”,这使徐特立大失所望。由此,他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教育,决定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1919年,徐特立组织学校职员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并组织抵制日货,惩罚奸商等活动。徐特立透过五四运动,看到了中国的出路所在,开始酝酿并最终在1927年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摘编自梁堂华《徐特立:民主革命的积极斗士》


完成下列要求:
(1)徐特立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奋斗历程中,身份不断转变。据材料,概括徐特立身份不断转变的主要过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涵、成因方面,论述“徐特立救国救民思想的转变之路”。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3-07-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创制和演变,充满着政治智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辖县1 000左右,大县设令,小县置长。汉承秦制,并随着疆域的扩大,郡增至83个。汉武帝设置13部刺史,将各郡分置于各部监察之下。东汉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全面掌管一州的行政、军事、民事大权。宋朝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对各州进行监控。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材料二 西汉文帝时“以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草创刺史制度。武帝元封五年,把“监郡御史”系统、“丞相史”系统和“派遣使”系统三者糅合为一,“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六方面职责)。”至此,刺史制度正式确立。至成帝时“罢刺史,更置州牧。”东汉光武初年,州牧已拥有地方军事和行政权力,刺史走向地方官化。至汉末灵帝,中央失去了对州牧刺史的控制,刺史州牧的监察职能也完全丧失,州、刺史部由监察区变成一级行政区。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袁绍、刘表等都是从州牧起家,手握实权,割据一方。

——摘编自刘运玺《关于两汉刺史制度的几个问题》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西汉、东汉和宋朝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过程。西汉和北宋初期,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作了一定调整,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刺史制度演变的主要过程及其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刺史制度形成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和刺史制度演变的历史启示。
2023-07-2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儒学自创立以来,由游离于社会边缘,到逐步跟随时代步步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孔子要求学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建立一个行夏之时,乘股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的东周,但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武帝初时,提倡儒学,董仲舒号称大儒,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了适应统一大帝国的需要。从此以后,先秦儒学不绝如缕。

——摘编自赵光贤《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儒家思想的兴灭继绝、乃至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尝试用经典诠释的方法唤醒沉寂的文本,逼显出更为深刻的意义,从而实现其精神层面的现代转换。

——景海峰《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

材料三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以及由此推出致良知都是要求个体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承担与落实内涵的普遍天理。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提倡一种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个人对于民族与文化的群体责任意识,批判那种外在化、形式化、以人为规范的条理规约来规范各个不同的个体生命的做法。

——摘编自鹿博《主体性思维的演化与明清儒学的转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此以后,先秦儒学不绝如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儒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指出这一时期儒学家们提出的口号及朱熹“‘唤醒’沉寂的文本”的合称。
(3)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倡的“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观”。
2023-07-2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从东部沿海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现代化工业稀少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下图为这一时期的宣传画。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建设向西部扩展B.我国工业化建设已经完成
C.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D.涌现出焦裕禄等模范人物
2023-07-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9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通知。3月,从全国各解放区和战场上赶来的党政军领导重逢在这偏僻山村。战友久别重逢,大家沉浸在战场上取得巨大胜利的喜悦之中,憧憬着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其中“战场上取得巨大胜利”是指(     
A.取得战略反攻的伟大胜利B.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主力
C.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任务D.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2023-07-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共产党主导了这一事件的进程,此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     
A.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迎来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高潮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D.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023-07-2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5年,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出兵讨袁。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宣告独立。同样的一幕,四年前在湖北开始上演。这表明(     
A.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B.两者皆为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C.民主共和政体受到破坏已经名存实亡D.专制独裁现象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上任的山西巡抚毓贤是著名的酷吏和极端排外人士,全省被杀的中国天主教徒据说有5700余人,新教徒也有数千人。毓贤被列强指为排外仇教的“罪首”,革职充军新疆。1901年,在兰州被处死。同时,清廷下诏停止山西文武考试五年。材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C.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被粉碎D.清廷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2023-07-2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3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