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纽带,把各地区松散地连接在一起。到15世纪晚期,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萨贝拉联合统治下的西班牙,“中世纪的行政管理经由漫长而逐渐的过程转化成文艺复兴式的国家”。几乎同时,类似的过程也出现在英国和法国。这里的“文艺复兴式的国家”,其突出特征是(     
A.国家权力集中于国王B.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C.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D.开始走上海外扩张道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考古发现,二里头都城遗址内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如宫殿管理、供水、铸铜、粮食管理等。家族成员从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场地,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夏朝(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B.小农经济模式形成C.工商食官制度确立D.职业分工趋势出现
2024-03-15更新 | 437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A.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
4 . “没有一个人与其自我的相像会赶上所有人之间的相互相像。因此,无论我们会怎样界定人,一个定义就足以运用于全体。这就充分证明,人与人之间没有类的差别。”既然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根据理性制定出的法律也应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该观点反映了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观念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缺乏客观统一标准D.自然法的思想主张
2023-06-04更新 | 441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研究者认为,17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已经把国际法知识介绍到中国,1689年中俄尼布楚谈判中就曾运用国际法。此后,国际法不断传入中国并被用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包含有国际法知识
②《万国公法》印行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③20世纪30年代“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④《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的蒙学教材逐渐普及且无不渗透经学思想,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一现象(     
A.展现了儒学传承的活力B.反映了官办教育的盛况
C.扭转了士族的清谈风尚D.阻遏了佛道学说的流播
8 . 对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A.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奠基B.在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
C.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2023-11-16更新 | 435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于临近工业区,如兰开夏工业区为布兰克浦两个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码头集会厅资金的40%。这表明(     
A.工业化发展促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备B.进出口贸易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资本输出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D.城市规划缺乏国家权力机关的参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在生死存亡关头,俄国出现了所谓的“农民的布列斯特”。由于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该经济政策(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B.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D.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