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以战备为核心的“三线”,与60年代初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周边形势有密切关系,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面,中苏关系更趋严峻,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全面的军事威胁。南面,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美国不仅反对和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与台湾保持官方联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围堵中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成为美国战后的主要对华政策。

——徐俊武《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三线”建设把与国防军事工业发展有关的重工业放在了优先的位置,强调各地的工业建设要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对战争形势的严重估计,为了防止战争的破坏,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被“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迁到三线”。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汇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1978年,三线建设中建起来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8000千米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各种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的新兴城市,煤都六盘水、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等。据统计,1965-1978年,“国家对三线建设投资达2000多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形成45个专业生产基地和3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在共和国西部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三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视质量和效益、投资浪费、工业效益低下、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等问题。

——陈华文《讲述三线建设者的青春轨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源于胡商组成商队进行的长途贩运。当时的商品并不是一次性从中亚直接贩易到中原的,而是要经过商队几次倒手才能贩易到中原地区。《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使团通使北齐“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古代商队在丝绸之路上运行,要经过很多不同统治者的势力范围,就必须有熟悉当地风俗、自然环境的本土人士加入。粟特商人的足迹遍布丝路沿线的重要城镇。粟特人在从事大规模贸易的同时,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

材料二   据官方统计,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入欧洲的金存量和银存量分别增加了大约5%和50%,数值之大令人惊叹。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组成一支有17艘帆船,12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其中有工匠和农夫。船队备齐武器、食品与印第安人交换的小物件外,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还运去了农作物和家禽”。贡税制是哥伦布建立的一套奴役印第安人的制度,规定:“年满14岁以上的印第安人,每人每三个月要缴纳一个鹰脚铃那么多的金砂(约等于2/3盎司),或缴纳25磅棉纱或相当的棉布,作为捐税和贡物。完成任务的则挂一个铜牌。否则就要处死。”

材料三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而言,还应遵循包容原则。“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强制或强迫,是十分不利于文明之间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共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商队的活动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流”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交流的原则。
2024-04-1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四)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2024-05-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有悲观看法。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青、康、滇、缅大地槽;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这极大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51月,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19561月,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当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19583月,四川南充等地,相继出油。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同年秋,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大批油田。

——摘编自《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开展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开展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的意义。
2024-04-1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列宁室的前身是连队士兵委员会,是布尔什维克党为争取革命胜利在俄军中设立的权力机关,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传入中国。1930年冬,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连队士兵委员会的工作开始被列宁室取代。19311225日的《红星报》写道,列宁室设置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列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革命精神,养成每个红色战斗员成为中国革命及世界革命的列宁主义者”。1932年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俱乐部列宁室暂行条例》更是对列宁室的任务、组织形式、工作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连级单位设立列宁室,直接在指导员指导下工作,下设射击、读报、识字、唱歌、体育等小组,同时下设群众工作组,负责组织群众团体,开展群众工作;设置经济委员会,负责监督、核算本连的伙食账目;设置家属通讯处,帮助红军战士写家信。列宁室的布置要求整洁、简单、明快、大方,配色以红绿为主,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和红军的各种条例条令,苏联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军事著作、刊物、报纸,舞台表演的服装,甚至乐器、体育器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有的列宁室还设有用来相互批评、表扬的“黑栏”和“红栏”。

——摘编自张卫鹏《红军时期的列宁室》

(1)根据材料,概括红军部队中列宁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时期列宁室的作用。
2024-05-19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区的相关建制始于西汉,初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设置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的最早城堡。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因水流平缓、易于船舶停靠,而一跃成为货物集散的商业重镇。明末清初,汉口已是商贾云集,舟楫如织,货物山积,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汉口镇以其高度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19世纪初,作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会馆数量最多时达200多所。叶调元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摘编自《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览》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191110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清末民初,汉口这一个城市的对外贸易就占全国外贸总量的10%,仅次于上海。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写道“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决心把上海建成东方纽约、把汉口建成东方芝加哥。1926年国民政府攻下汉口,1927年把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称为武汉,并且迁都武汉,作为直辖市,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直辖市。

——摘编自陈刚《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与住居形态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武汉地区城镇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武汉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古代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4-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以前的漕运,不论是船只还是运输都由私人承办,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唐朝政府的管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政府的漕运利益不能够得到完善的保障。刘晏针对这一问题,将建造漕船的工作收归政府,由政府统一建造漕船,在船厂的管理上,刘晏注意到不法官员暗自克扣造船经费,于是他挑选廉洁的官吏到船厂进行监督管理。在造船技术上,刘晏根据各个河段自身特点及其水文特点,建造不同的船只,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便为漕运事业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刘晏还改原来的客户包运为政府运输,由政府组织训练船工、水手,保证漕运的安全运行。刘晏吸取以往的教训,在漕运所用人员方面采用“以盐利为漕佣”的办法,即国家将实行食盐专卖所得的钱用于雇佣漕工,这使得漕运的劳动力得到保证,并且能够提高雇工的积极性,保证漕运的高效率运行。经过刘晏的改革,唐代漕运达到了“不发丁男,不劳郡县”而劳力有保证的效果。

——摘编自杨风阁《论唐代刘晏漕运改革的始末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阶段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10 .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搏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