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墨子也认为天神不过是“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是人手中的工具。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已经把人道与天道截然分开,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著名论断。 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法文化。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新国家应有新青年”,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人民来做皇帝”“予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按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理论逻辑,民国政治形态应逐步推进,民国应逐渐走向社会“自治”和“宪政”基础上的国民自主,“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王旭《做主:民主观念的多重维度与近代中国政治话语之演进》

材料三   孙中山经选举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不过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而是由内地18个省的代表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在3 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这样的选举程序,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 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2024-06-12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史学繁荣,在编撰中呈现出新趋势。不少阅读者更喜好参阅叙事简明类史著,因此一些史家对卷帙巨大的史书做了化繁为简式改编,例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后,竟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宋人在参阅喜爱的史著时,还撰有撮要、节要以及节抄类史著。与前代相比,宋代蒙学类史著数量与种类增长迅速,史家以十七史为取材对象,编排讲求上下两句成对,四言成句。宋人不仅为一些史书补配了插图,而且还有意创制了图文并茂类史书。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大力推行,一些史著刊编者为迎合读者应试之需,不仅对正史诸家注本做了综合编刊,而且在一些选刊的原著内,多附加题评、批注等特定内容,以增强其参阅效果,一些刊编者在拟定书名时还不惜假托名人,欲以达到广传旺销之效果。

——摘编自燕永成《宋代史书编传新趋势及其特点》

材料二   《史学季刊》是中国抗战时期大型的学术性史学刊物,其创刊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受日军全面侵华的影响。其作者群体主要为内迁到四川的高校教师,以四川大学为依托,规模之大、学术流派之多,在中国近代史学期刊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尽管这些史家存在流派、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在爱国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下,这一作者群体怀着经世致用的共同治学理念。在学术特色上,《史学季刊》注重史实考据,彰显了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主流。徐中舒在《古代四川之文化》一文中寓民族情怀于古代四川文化研究,并强调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史学季刊》也重视对西方史学的介绍与引入,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展现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是中国史学研究接洽国际史学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唐勇《抗战时期〈史学季刊〉的创立及其学术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史书编撰呈现出新趋势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抗战时期《史学季刊》创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建议。
2024-05-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内训·序》曰:“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而入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姆,女师也)教。”从文王时代,太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女子教育的规范,到整个封建时代的“三从四德”,皆如此,不断地在严格家庭秩序和伦理规范。而对于女子的种种教育,无须依靠学校,完全由父母特别是由母亲代代相传。幼年女子,少年女子如此,出嫁后的女子依然如此。如明代吕近溪《女小儿语》主要教少年女子行事言行,汉代班昭《女诫》中有教授已婚女子如何做好妇女之事的“妇行”篇,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姊妹《女论语》中有教已婚女子的“事舅姑章”“事夫章”“训男女章”“营家章”“待客章”等。明代仁孝文皇后《内训》有教已婚妇女的“修身章”“景贤范章”“母仪章”。清代贺瑞麟《女儿经》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教女儿为人处事、做人行事。

——摘编自张丽杰《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由于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妇女频繁参加经济活动,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变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当时大多数的人都主张贵族妇女应该学习一定的知识,以便能够培养她们的贞洁观念和宗教虔诚。很多贵族由于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为了使女儿未来能够接管自己的领地,也主张对女性进行一些教育。富有市民和小手工业者阶层的女性开始进入到了学校。除了教授用本地的语言进行阅读以外,还有宗教祈祷和礼节知识的课程。对于一些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家庭都有经济条件送她们去专门的学校去学习。作为劳动群众,妻子和丈夫一样每天都要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特别是她们从事职业的广泛性,小的时候所受到作为贤妻良母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她们有着一定的职业技能。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三   从中共三大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妇女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文件,许多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关指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出台的《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工作新决定》,1938年《毛泽东抗战初期对妇女的指示》,都体现出党对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从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有纺织缝纫、种地等劳动生产活动,也有学堂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及时有效地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妇女思想、经济的双重解放。为此,我党颁布《儿童妇女待遇办法》《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妇女联合会,让妇女干部去做广大妇女的工作,渐渐地当地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王雨薇《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与概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发展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积极作用。
5 .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意,惟太史公能之”。如《李斯列传》开篇,李斯对比厕中与仓中之鼠后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对于李斯的非凡政治才干和显赫政绩——二十年间完成了几代先王未竟事业,又主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外攘四夷等——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这是不同于时贤的惊世骇俗之新论,独树一帜。“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杀”,司马迁则考察相关事实以得出真相:始皇死后,赵高矫诏并劝诱李斯,李斯起初斥责其不忠有贰。但当赵高道出:“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时,李斯就苟合以求自安,并假惺惺地太息垂泪。司马迁点评道:“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摘编自田劲松《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进行人物评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认为李斯的功绩无法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4月提议筹办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成立国货调查委员会。政府还编印了《中华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还制定了会旗会徽,谱写了会歌,开幕之后,每天出版《国货日报》,在会场免费发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华国货展览会于1928111日在上海南市正式开幕。展品对象仅限于国货,共分食用原料、制造原料、饮食工业品等14类。大会共征集到了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的共13271件展品。最多的是上海,有3798件,上海、江苏、广东、天津4个省市占了全部展品的一半以上。全场展品中,50%是原料品,40%是手工业品,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10%。开幕之日,盛况空前,中外来宾1万多人,观者5万余,蒋介石亲莅会场举行了升旗礼。

——摘编自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国货展览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商人便有了行商和坐贾的区分。坐贾在固定场所销售商品,为向人们传递商品和服务信息,招幌广告应运而生。悬物广告作为招幌广告的一种,流行于汉代以后,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与经营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招牌广告作用。招牌广告是从悬帜广告发展而来的,自宋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招牌广告又有所发展,招牌的式样、色彩更为丰富多彩,制做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有纸、布、铜等。

——摘编自杨梅《论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

材料二   明清时期,会馆建筑、会馆活动及其倾向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广告功能。通过会馆呈现的广告功能或在于树立自我的道德形象,或在于显示自己对传统规范的遵守。由于会馆建立于客地,有的还是众多客商云集的区域,因而其所展示的往往是自我的真实实力,亦便于受众在心目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些广告所发挥的功能往往兼具了公关宣传、教化和装饰的多重功能。

——摘编自王日根、曹斐《明清商人会馆的广告功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印刷技术不断改进,广告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报刊广告成为近代最具特色的广告形式。广播电台广告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向更多的消费者传播商业信息。霓虹灯使广告更加引人注目。此外,随着建筑、油漆、喷绘等技术的创新,橱窗、路牌、车体等都成为广告的新媒介,广告的发展借助于这些多样的新媒介而出现兴盛之势。

——摘编自孙会《近代中国广告转型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广告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招幌广告”“会馆广告”“广告转型”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某学者为研究 1500——1700 年英国商业情况,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伦敦商人格里戈里·艾沙姆的财产清单

项目财产价值(英镑)
先令便士
在伦敦的财产: 家具、盘子、租借物等29697
在北安特郡的财产: 家具、农具、谷物、牛、羊毛等30074
呢绒和其他财产: 在伦敦货舱里的货物、在佛兰德尔(在荷兰) 待售的货物等4375169
别人欠艾沙姆的钱7368114
现金14501
总计12486411
(注:据罗杰斯研究当时英国普通工人日工资约为6—8便士。)

——据1558年英国伦敦商人格里戈里·艾沙姆的遗嘱清册

材料二:有英国学者对17世纪前期伦敦140名大商人进行了抽样调查,查明了89人的出身(表4),其中32人是伦敦市民的后代。这32人中只有5人不是出身商人世家,其中郡城商人的儿子19人,出身骑士或绅士家庭的24人,出身自耕农和佃农的14人。这140名商人中55人的动产超过2万镑,最多的40万镑。下表:17世纪前期伦敦大商人出身一览表 (节选前5人)

伦敦商人姓名父辈及所从事的职业
威廉·邦德爵士父: 男子服饰商, 1587—1588 年任伦敦市长外祖父: 呢绒商, 1558—1559年任伦敦市长
詹姆士·坎贝尔爵士父: 金属商, 1609—1610年任伦敦市长
理查德·张伯伦父: 冒险商人, 莫斯科公司成员
约翰·加德勒爵士父: 男子服饰商, 1555—1556年任伦敦市长
约翰·戈尔爵士父: 与葡萄牙、北非做生意的主要商人

——据[英]郎:《詹姆士一世时期伦敦商人的出身和抱负》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商人的经营状况。
(2)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世纪英国商人出身呈现的特点,并说明与16世纪相比英国商业发生的变化。
(3)该学者将遗嘱清册、抽样调查等材料用于研究当时英国商业情况,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5更新 | 1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2024-06-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