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如果说伏尔泰是一位并不太成体系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用一种模糊不清、主要是反思的方式写作,那么与他们不同,狄德罗是各位哲学家中最具纲领性的一位。他最大的影响在于他是《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撰稿人。《百科全书》力图把当时最先进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知识予以总结和传播。书中文章悉由当代各位主要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撰写,1751﹣1772年间出版共17卷,另有11卷插图。他希望它能够“改变人类思维的普遍方式”,他认为对所有的传统信仰都应该“不惜情面的予以全面审查”。该书畅销一时,重印多次,大大有助于启蒙思想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科全书》体现的核心思想及其特点,并概括《百科全书》的写作背景。

(2)如何理解狄德罗是一位“最具纲领性”的人物?

2018-01-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3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中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
——王栻《严复集》第1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严复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严复思想主张的异同。
2016-12-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抚顺高三第一次模拟(3月)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2017-02-17更新 | 276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016-11-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C.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D.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 .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8 .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会有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利益的事情,因为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必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揉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
——摘编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广义的“博爱”就是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就是为人类谋幸福,能普及于人人,是公爱。他说“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但同时他认为“我国古代若尧舜之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者,然则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人人”……孙中山的“仁爱”表现为爱国、救国、爱人民,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博爱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求福利,为祖国争取独立和自由。在这里,他把爱推及一切人,从而使儒家、墨家以及西方基督教关于爱的精神达到了统一。
——马武刚《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博爱观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6-06-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10 .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1848年,马克恩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封建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都有哪些活动及政策。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3)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要求:不得照抄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4)结合福利国家的内容,从免于匮乏的自由的角度来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