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瑞士]安·邦纳,希腊文明(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希腊人文主义诞生的背景。指出其中被视为“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的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启蒙之火引领“解放”和“觉醒”的含义。
2021-12-3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在周代所设定的礼乐制度之下,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权威的解体,士的游离,对于整个社会阶层来说,带来了变化的可能。这使得农之子中优秀的人可以成为士。有知识的士从政权中游离出来,对于他们来说,其再就业的直接选择就是以他们从官学系统中所习得的知识来进行,即通过传授自身的知识从而获得再就业。出于现实生存状态的需要,先秦诸子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现实支持和发展。于是,关注现实问题、关心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几乎成为了诸于百家思想的焦点。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开发较早、人口稠密,郡县的设置较多,自然而然,各个郡县的辖区面积相对较小。南方地区经济落后、人烟稀少,郡县的设置较少,个别郡的辖境甚至超过了今天同一地区的一个省,面积太大,郡县很难对所属地区实现彻底的掌控。

——摘编自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再就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士再就业”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划分郡县辖境考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分析秦朝郡县制实施的影响。
3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并经历史不断的沉淀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凡事让我(具体的我)满意的,就是正确的;由于每个人具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善。事实上并非如此,必定存在着判断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原则,这个标准或原则也即是善。那么,善到底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最高的“善”,他所谓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来理解苏格拉底的美德。……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观点就包含在“知识即美德”这一公式之中。

——摘自张利涛《苏格拉底与优素甫“知识即美德”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如果现在被问及,“我们当前是否生活在一个启蒙后的时代?”回答是,“不是,但我们的的确确是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目前的情形表明,要让全体民众无需外部教导就能够在宗教事务上自信地运用自己的理智,甚或说是将他们自己摆放到这样的一个位置中去,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仍存在巨大的缺失。不过我们的确看见明白无误的征兆,人类朝向这一目标自由前行的道路已被开启,通向广泛意义上的启蒙的那些阻碍-那些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阻碍-正在逐渐减少。

——自【德】康德《什么是启蒙》

材料三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个正直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深切体会到一个勤恳的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要负怎样的责任。他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要成为祸害。……凡是他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凡是他所了解到的社会黑暗和政治迫害,他都要公开谴责。……一个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历史性贡献的人,对待人类社会问题如此严肃、热情,历史上没有先例。

——摘自【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编《爱因斯坦谈人生》


(1)阅读材料一,概括智者学派认识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的背景,分析说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后不愿妥协自愿选择死这一行为。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康德是如何回答“什么是启蒙”。并概括康德对启蒙运动的重要贡献。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创造上”的历史性成果。同时爱因斯坦也是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分析说明“凡是他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2021-11-20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4 . 对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史学界有着不相同的见解。范文澜认为自西周以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而郭沫若却认为始于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为此,中宣部科学处召开交换不同意见的座谈会,双方各摆出材料,但分歧越来越大。范老说:“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明确讲到,自周朝以来,中国便进入封建社会。”郭沫若反驳说:“是不是中央已经就这个问题做了决议?如果做了决议,那我就不再争下去,否则我还要坚持。”这一场学术争论说明
A.范文澜的观点是正确的,毛主席的经典著作里都借鉴了
B.郭沫若的观点符合教材的主张,是正确的
C.史学研究分歧可能始终存在,不可用行政手段压服
D.学术问题可以“百花齐放”,该争论成为“双百方针”出台的背景
5 . 1930年代初中国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据学者对当时影响较大的18种刊物的不完全统计,有上百名学者在这18种刊物上发表过介绍和评论苏联的文章371篇。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苏联宣布社会主义建成B.西方爆发空前经济危机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2021-11-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科学技术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和现代国家兴亡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游记、报章、格政、西人议论之书等

——摘自梁启超1896年编撰的《西学书目表》

材料二   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造铁路。中外人士都在注视我所主持的京张铁路工程,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的损失。

——詹天佑《致美国诺索夫人》(1906年)

材料三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西学书目表》的编撰目的,并指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救亡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地位,简述詹天佑为解决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的创造性贡献。根据材料二概括科学家詹天佑的优秀品质。
(3)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进入新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列举新中国地质和农业科技的开拓者,指出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②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涌现的背景及影响。
2021-10-1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防止因胜利而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走出“历史周期规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所做的理论探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邓小平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用一句话概括该讲话的主题。这一讲话对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民报·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该材料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①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③实业部颁布一些保护工商业的法规   ④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又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目的是保护他们的一切自然权利。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立法权是委托权力,只有人民才能通过组成立法机关和指定由谁来行使立法权。当人民发现立法机关的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方面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执行权和立法权往往是分立的,前者显然是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的,而且立法机关可以随意加以调动和更换。

——引自(英)洛克《政府论(下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改变整个欧洲思想界精神气候”的事件及其核心精神,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指出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021-10-1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94年,国家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1世纪初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影响国家颁布这些文件的国内外背景有(  )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③自由主义的思想泛滥 ④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多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