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佣书是指我国古代贫困知识分子受雇替人进行抄写活动而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为。隋唐时期,佣书业一时极盛,在科举制度发展和佛教进一步兴盛的背景下,佣书内容日益集中化,手抄复制文本的内容逐步以科举及佛教相关内容为主,这一现象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
C.加强了王朝的文化专制D.催生了印刷技术的改良
2 . 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3 . 科技文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留学章程规定留美幼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以及国朝律例等书”。其中的西学主要是指:机械、枪炮、造船、铁路和电报。詹天佑来美国的几年,正是美国大规模修筑铁路和电器等工业有重大突破的时期。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修筑铁路,建设工厂,开发矿藏,才能使祖国富强起来。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学习。

——周远廉、龚书铎《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5年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1988年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995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据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整理


(1)詹天佑是洋务派派遣的幼童留学的典型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他选择“铁路工程”专业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幼童留学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的背景,结合一例史实说明该论断在推动我国运载火箭研究方面的实践价值。
2020-07-0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奉化中学、宁波中学、北仑中学等)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果说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将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中解放出来,那么浪漫主义思潮则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中解放出来,为人文主义增添了新的内涵。下列以法国为背景的浪漫主义作品是
①《唐璜》   ②《悲惨世界》   ③《自由引导人民》   ④《红与黑》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0-06-28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五校(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中学、嘉兴一中、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西周,周公从殷商的灭亡中发现了人民的力量,就提出统治者要保民,认为保民是上天择君依据的德行之一。这种爱民思想为后人传承,从先秦时期的“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等,并对这一思想作了不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但却始终跳不出王权专制统治的框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民权”,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中国社会各界普遍使用的热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政治家的孙中山顺势而为,将民权概念和政治上的“主义”明确结合,提出民权主义,赋予“民权”概念新的内涵和意义,并以此为核心提出其独特的宪政构想。

1949年6月底,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区别只是谁领导谁的问题,即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掌握领导权。他说:“除了谁领导谁这一问题以外,当作一般的政治纲领来说,这里所说的民权主义,是和我们所说的人民民主主义或新民主主义相符合的。”

——摘编自王开玺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民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历史背景,指出它和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6 .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时期,仔细了解这几百年来的历史,我们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升昌)前店后宅,富丽堂皇,千金纸票,交银于此,取银于彼。银钱累万,竟以一纸为凭者,信也。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许多人甚至走出国门,晋商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自此,日升昌后各省各地遍布各家票号。

——据纪录片《晋商》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传统与反传统相交织的时期。①封建政府依然采取种种措施遵循并维护传统;②一些进步人士又在思想领域力图突破传统。

——陈媛《明清之际反传统精神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升昌”票号的创立背景并说明“日升昌”票号所凸显的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指出并论述封建政府在经济上坚持的“传统”措施及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黄宗羲为例指出其“反传统”的思想主张。
2019-11-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仿真模拟卷七历史试题
7 . 社会思潮是时代与社会共同的产物,在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中产生“nationalism”一词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的促进,使“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思潮。与工业革命相关的19世纪欧洲社会的思潮还有
①“自由主义”     ② “凯恩斯主义”     ③“浪漫主义”       ④“现实主义”
A.①②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意涵,也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和多重的认知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的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1315年到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在高纬度地区开始,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竞一下子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丰饶世界”结束了:地中海海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流民、动乱、战争、极权,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布莱恩·费根《小冰河时代》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予“文艺复兴”的含义完整地解释。
(2)根据材料二,按唯物主义原理阐释欧洲人文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除此之外你还能提出哪些视角?
(3)思想的变迁往往体现在建筑文化上。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中建筑的名称及其建造者,并简述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9 . 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撰《孟子译注》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分子代表魏源(传统士大夫,近代初期改革派思想家)郑观应(从事洋务、自创企业、撰书立说)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等大量西方著作)
经济思想“语今日(鸦片战争后)缓本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1)孟子主张君王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
10 . 西方某一时期,市场上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的价格不断上扬,绘画领域风景画出现、肖像画盛行。这种文化艺术领域的变动
A.与同期中国文人画的出现背景相似
B.实质上是人的价值尺度的历史积淀
C.凸显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的观念
D.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