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以19世纪头30年的法国为故事背景,主人公冉·阿让本是生性善良的劳动者,“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使他“逐渐成了猛兽”,后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据此可知,《悲惨世界》
A.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D.否定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2 . 中世纪学者曾困惑于:星体井然有序的运动背后是否有上帝的安排?18世纪晚期的拉普拉斯侯爵认为,“宇宙中永恒的无知根据必然定律在永恒的空间永不停息、漫无目的地运转”;没有人格化的上帝,一切并不神圣、美好和崇高,仅是微观反应或宏观运动的结果。这种认知变化的背景是
A.早期科学家构建的新理论体系B.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理性探讨
C.宗教改革者颠覆了神学世界观D.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规律的研究
2020-07-19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一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法国画家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于1872年创作油画《希望》:在原野中的荒凉废墟上,一位身着白衣的美丽少女,手执一绿色的橄榄枝(生命与和平);背景为一片蔚蓝的晨曦(美好的未来)。该作品
A.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B.尤其突出理性的精神
C.注重光色的瞬间变化D.表现手法怪诞且夸张
6 . 如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B.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D.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2020-09-20更新 | 592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6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

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可是说实话,你听完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第二,我也有我的担忧。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义”等。可是,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首先会把它“窄化”。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可是有人却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然后又窄化为汉族里面的儒家文化,然后再窄化为他认为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第三,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些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在所谓“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

——摘编自《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4-11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为善,也是非礼。无人欲,则是天理。

——《二程集》

材料三   “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斌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倡导“礼”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阐述“礼”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对于“礼”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程学说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李贽思想中“敢为异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异论”的因素。
(4)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的特征。
2020-09-08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医药学非常注重医学伦理。曾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曾说:“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怪当今居世之士,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他以“家”来归类患者体质共21处,如以宿疾命名“喘家”“疮家”,在缺乏患者病历档案的古代社会,分患者为某“家”,可提醒并方便医家分辨患者疾病新旧、有无宿疾,有利于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而加以治疗,减少误诊。他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症(愈)防复”,注意预先防治疾病的不良发展趋势。注重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整体治疗方法。他强调业医者要“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坚持“勤求古训,博采群方”,结合自己长期临证积累的医疗经验和教训,完成了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与一些医家“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不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医道与方剂,指导其他医家规范诊断与治疗。

——摘编自何文清等《张仲景医学伦理学思想初探》

材料二:世界医学协会发表于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被认为是2500年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现代继承,主要内容为:“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激;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的顾念: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要尽可能地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多年来,该宣言因时代背景和医学发展要求不断被修订和完善。2017年,世界医学协会对其再次进行了修仃.增加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草严”“医师间医学知识的共享以达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等内容。将“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更改为“我将给予我的老师、同事、学生应有的尊敬和感谢”。

——摘编自赵丽、鲁春丽《2017版<日内瓦宣言>的修仃及其意义分析》、付平、赵宇亮《新版<日内瓦宣言>折射出新时期的医学人文情怀》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伤寒杂病论》和《日内瓦宣言》在医学伦理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各自侧重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48年《日内瓦宣言》发表的背景,及2017年修订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020-02-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