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8-10-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练习1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板而不及付印,北宋亡。全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论述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八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主义对制度关注的焦点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断变化的。古典共和主义通常与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要素相联系;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则通过把共和主义用于全部民族,而非小的共同体,并通过支持现代民主政体的引入,对共和主义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在美国版本中,意味着在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分离政府。

——摘编自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2年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共和主义改造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对美国共和主义的发展之处及其原因,并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
2018-04-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8届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步测试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主张脱离社会现实)。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摘编自《略论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儒家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孔孟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赞赏的“理论缺陷”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的思想产物是什么?指出为此做出贡献的思想家并概述其思想主张。

(3)据上述材料依次回答法家、道家、儒家三家思想曾经分别在哪一时期成为统治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2018-04-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1.2汉代儒学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

—-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为,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立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

—摘编于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标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是晚明浪漫思潮中的先驱者。他批判理学箝制思想:“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并以辛辣的笔法揭露“假道学”。李赞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思想。

——摘编自张品端《从朱熹、李贽到严复——兼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 从表面上看,路德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以致于教皇利奥十世宣布路德为“异端”。但实际上,路德的学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继承了传统基督教教义……他摒弃天主教繁琐的圣礼和教阶制度,认为信徒凭着“信”就能与上帝沟通,得到拯救,斥责罗马教会道德沦丧。“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和有益的事都是善功”;“所有基督徒,在他们之间除了职务不同以外,没有其他差别……我们有同一个洗礼,同一个福音,同一个信仰。”路德建立新的信条,对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得到反封建的各个阶层的拥护。

——摘编自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贽和路德二者的思想相同之处与实质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和路德思想的不同影响及其成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