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94 道试题
1 . 1919年,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和《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文中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社会主义,亦复如是”,“(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其言论表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C.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是“利权意识”,而所谓“利权”最终表达的是国家或民族利权。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显然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民族国家主权危亡的深层思虑。当时,动员民众起来奋争的立足点是“亡人国之法,计无巧妙于铁路者”的民族危亡意识。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摘编自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     
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B.抨击君主专制
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
2022-10-26更新 | 1031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孙中山指出列强“总是利用那些条约来扰乱中国,不许中国统一”,他们还“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孙中山据此认定:“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即在对华抱有野心之列国……利用部分武人使然耳”。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A.反对袁世凯勾结列强妨碍统一B.将统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
C.对祖国必然走向统一充满自信D.始终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
2022-10-25更新 | 30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     
A.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
C.徽商积极践行儒家义利观D.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著名教授徐行言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B.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
C.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D.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7 . 南宋学者陈亮指斥朱熹等人自以为得正心诚意者,实皆麻木不仁,“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力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他提出“为士者”要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要有处理政事的本领,君主要有“天下为公之心”,“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据此可知,陈亮(     
A.认为道义与功利相互排斥B.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
C.批判继承了宋代理学思想D.反对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
8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内涵
西周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下列内容中能体现康有为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学堂讲授西方的政治学说B.发表《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
C.向皇帝上书陈述变法的紧迫性D.与顽固派论战驳斥其守旧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