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围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 年)

材料二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
2 .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唯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伦有着类似的观点和看法,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古希腊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发展了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泰勒斯的天文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等这些从哲学中过渡派生出来的科学思想,为构筑一个宏大的科学体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要素。而中国的哲学家们却或远或近地疏离了自然科学,他们不像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是几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而是肩负政治家的角色。他们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胜过关心自然本身,而且善于从自然的规律反躬自省,寻找社会的和谐之本。

——摘编自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后世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绝非偶然,他是由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合力生发的。和世界其他文明一样,古希腊的公民也深受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自然崇拜的宗教影响,然而不同的是,古代希腊宗教崇拜中的奥林匹斯诸神基本被常人化了,这样的宗教信仰有助于提升人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期相伴”,这样的政治生活环境对智者学派注重实利、挑战权威、批判传统等特点的形成产生了很大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认为智者学派、苏格拉底、西塞罗及近代的思想家、科学家等无不具有理性精神。19世纪上半叶欧洲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它又和启蒙运动开启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启蒙思想家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并把私人的财产自由和国家制度联系起来,更多的生产者为了财富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能《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所体现的基本信念并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欧洲时间中国
10—15 世纪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明清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9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一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明前期中国的科技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被认为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该书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与此作品风格接近的是
A.《等待戈多》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百年孤独》D.《约翰·克利斯朵夫》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7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材料三   共产党人正因为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和自己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之点,所以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上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所谓“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董仲舒特别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从此,这一思想贯穿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局面形成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儒学取得官方统治地位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新儒学融合了战国各家学说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从唐代诗歌到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立儒而尊、权威强化”,“家族奉儒为范、宗法教化”,“社会以儒名教、道德醇化”的方式传承,形成了跨时空魅力。中华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强劲的生命力根源于它的生成是“立以生活根基,上农尚伦”,它的教化是“遵以认知心理,入世觉事”,它在功用实现上是“导以回报机理,德者有得”。

——摘编自王正文、袁慧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时空魅力与生命力根源》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濒临国家与民族危机的特殊历史境遇中,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体系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与挑战。诸多仁人志士投入“救亡图存”的探索。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导致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出现“一盘散沙”状态。…新文化运动时期一股激进的民主主义文化大潮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扬“文学革命”的大旗,大力抨击传统价值观体系,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助动力。

——摘编自侯松涛、程美东《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价值观变迁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国家主导性力量把控,极可能出现价值观在多元化中的失控。要在弘扬和坚持一元性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价值观多元形态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一元指导与多元取向在价值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互通中,整合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洗炼出来的积极性价值观精神。这些价值观精神,既包括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的精华要素,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

——摘编自侯松涛、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民核心价值观发展演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