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8 道试题

1 . 餐饮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中世纪的西方人会因为吃了额外的羊排或第二碗米饭而惊醒、而悔恨……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易大经《贪吃文化与美食文化》

材料二下表是一位英国御厨为国王开出的“圣诞节布丁”的配方(部分)

原料(配方)产地
1磅无子葡萄澳大利亚
1磅带籽葡萄干南非
1磅红糖西印度群岛
1把布丁香料印度
6盎司苹果泥加拿大
8盎司面粉英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帝国》

材料三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美国中餐馆数量统计柱状图(图六)(节选)

(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在美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等3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摘编自刘海铭《美国华人餐饮及其文化认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与中世纪西方人关于饮食方面的共同认识,并分析二者的本质区别。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呈现何种趋势?形成这种趋势有哪些历史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出现材料三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图六中2006年与1949—1959年相比中餐馆在美国大幅增加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2018-02-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

(2)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个(包括时间、事件和影响)。

(4)材料二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5)蒸汽机的推广、电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出现并发展的分别宣告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

2018-01-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表2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中在译书类别和国别方面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018-01-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材料三: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宇宙飞船“东方”1号(如下图),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
(2)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个(包括时间、事件)?
(4)材料二、三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016-11-27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甘肃定西通渭县榜罗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8 .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
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
1902—1904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
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列举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文正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苏轼、康有为、袁世凯、屠元博2人,伯夷、周公、仲田、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陆九龄、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杨斯盛、安重根、蔡普成……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所崇拜者也。
摘自1913年7月1日《时报》
回答:
请根据这份答卷统计,指出民国初年在中下层民众中有哪两种主要思想倾向,说明这两种思想倾向存在的原因,及其与袁世凯在政治、思想领域倒行逆施活动的关系。
2016-11-27更新 | 9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新马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