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8 道试题

1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
历法
气象
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发明对欧洲社会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的统计:
年 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 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57
43%


材料二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材料三 马克思说:“……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世界近代以社会生产力的三次变革所开辟的历史时代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7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有人曾统计,"科学"有150多种不同定义,这一结果令人望而生畏,但科学成就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作用却是有目共睹。从经典力学理论和相对论、量子论问世所产生的影响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包括,
①促进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进思想解放
③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④使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16-11-18更新 | 9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省金陵中学课改实验学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必修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l)根据下边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某同学收集到有关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资料: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梁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司马迁《史记·河梁书》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发展原因。主题三   中国古代的科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6-11-18更新 | 3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3-15世纪和15世纪后两个时期,中西科技成果的对比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017-03-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平行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统计是1913~1923年间某学校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造成崇拜孔子票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孔子153票                                                                                                           孔子1票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样本300)                           1923年北京大学(样本1056)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
2017-02-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这表明
A.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8 .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看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15世纪40年代以后,印刷书在欧洲迅速发展,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18世纪的时候,欧洲和中国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哪些差异?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唐长兴三年三月……(帝)召能书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
——《五代会要》
材料二:(北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
科技发
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
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四:《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领域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五: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印刷技术?其中材料二的印刷技术有哪些优点?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依据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体现的主要特点。
2016-11-18更新 | 4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选修文科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