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说“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的东西的所有权。”而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只不过自然的自由受制于个人的力量,而政治的自由受公意所约束。“自由”指的是不受强制地享有一些特定的公民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着就像洛克所说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内容。这种“自由”都在“权利”这一概念中而被固定化和合法化了。在英国革命中,这种权利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得到了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它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向世人公布。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肯定,对专制主义“权力”的否定。

——摘编自李宏图《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卢梭为个案的回答》等


材料二就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关系而论。严复显然将争取个人自由作为促进民智、民德以及达到国家目的的必要手段;梁启超也力图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来挽救没落的中华帝国,这种对个人自由的功利性把握倾向,胡适未能幸免。他们不仅对个人自由表示深深地关注,而且对于如何改造社会、建设国家,都有强烈的意愿。严复希望通过渐进途径米解救当前的图局,而梁启超倾向于“破坏”的手段,胡适对梁启超的态度十分赞赏。

——摘编自颜德如《比较视野下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 . 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国家林业局网站《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曹明德《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李景源等《论生态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7—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其对人类自身的解放作用。
(3)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与材料二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 阅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时期,士大夫通常只扮演政治角色。清朝前期朝廷严格限制各地科举考试中举人数的名额。此外,清开国后形成了满、汉八旗贵族子弟垄断了相当数量官职的局面,只有进士才有望谋取一官半职,许多举人及其他低级科举功名的获得者只好另谋职业。许多经济无法自立的学者,在不同官员麾下充任幕僚以维持生计,他们严肃认真地承担起编著经注、史书、方志的任务。大批学者批弃科举功名,到书院及教学级别较低的学堂任教。许多学者把毕生精力献给考证、研究和著述活动。清代学者考据刊印的专著,只有学术价值。没有商业效益,每一个学者都有一位财力雄厚、忠实可靠的赞助者。18世纪,学术因商人的资助繁荣起来,书籍出版数量远超前代。

——摘编自(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知识阶层向西方学习的注意力向更深层转变,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他们意识到时代之变,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读西书、译西书,了解西方,在知识界渐成时尚,西方文化优越论观念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定势。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的社会科学。特别是严复等人把译书之举与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相联系。甲午战败使知识分子认识到科举制乃至传统文化的弊端之所在,功名意识日益淡薄。张睿、孙家鼎、张元济等一些知识分子走上了“弃仕经商”的创业道路,或者选择新闻出版、科学技术等职业为新式企业效力,甲午战后出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摘编自程峰、夏绍能等《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并予以简要评价。

2018-01-2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进了科技发展,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之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转为落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材料二近代科学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1)根据材料,.指出清代以后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科技的特征并分析近代科技的影响。

2018-01-2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达300多万人,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矩,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   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城,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三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废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线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一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实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种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2018-01-11更新 | 17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9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诸子百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