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古语道:“有民,则有天下、国家。”…百姓随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者,静则治,动则乱。”这些古语反映的共同政治思想是
A.家国一体B.人伦者,天理也C.政在得民D.宗法施,国可宁
2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林则徐奏曰:“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于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致于误系。”……“师夷¨是对“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的突破。…这种陈腐观念在片战争时期仍相当顽固。道光帝将林则徐筹计“船炮”二事的奏折批为“无理!可恶!”“一派胡言”,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议战》中说:“其所以严武备,绝较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恁其文、饰善后者,尤当倍急于平时之日。”可惜的是,急速发展的政治形势给新思想全面实施的时间太过短促了。……新思想萌发于片战争前夕,其目的即在于反击英军侵略,解除民灾难,严重的战争形势迫使搛抗派只能偏重于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因此使新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现实功利色彩。一旦战争结束,以“制夷”、御侮为核心内容的新思想也就降低了号召力,在“抚夷”、“柔远”思潮占主流的晚清社会环境中,“新思想”显得不合时宜。19世纪50年代,林则徐、魏源先后去世,他们的爱国进步思想再也难找到后继者了。

——吕琮《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新思想为何难以实现》


(1)结合材料一,归纳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综合材料分析林则徐的新思想不能实现的原因。
2021-10-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时人曾这样说:“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当立志维新变革的康有为再次上书皇帝不达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提议以强学会之余款筹备办《时务报》以“开民智”,并请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在康有为上书活动中表现出超众的宣传组织才能的梁启超担任撰述。在甲午战后人心思变的情势下,《时务报》终于189689日在上海创刊。…在创刊号登出的《论报刊有益于国是》文中,梁启超开宗明旨地说明了办报的目的与作用:…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难经划与其宗旨所在。可以奋励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经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

——雷顾《略论<时务报>

材料二   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阅自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之人为多,而下焉者则病其文字之艰深。

材料三   时务报于上海,其经费变则文襄(张之洞)与有力焉。而数月后,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其时鄙人之于文襄,殆如雇佣者与资本家之关系,年少气盛,冲突愈积愈甚。

——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时务报》创办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时务报》在办报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从中折射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拜伦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写道:“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顠扬天空,招展,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风;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依然是暴风雨后最暸亮的声音。”下列文学作品和此种创作风格比较接近的是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C.岁曼·岁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D.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5 . 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所强调的:“谁要是想阻碍人类的天性……那只怕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西方的人文精神即是从强调人的天性,人自身的幸福、价值和尊严开始的,正是这样的人文观,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开端。这说明
A.人文主义是薄伽丘首先提出的B.人文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彰显人性
C.人的天性是不加约束的自由D.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开端
2021-10-05更新 | 38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2015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23年,孙文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发表宣言,第一条是:“孙逸仙博士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无使此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越飞完全同感,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在民国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这说明
A.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实现B.宣言较合理地分析了中国国情
C.苏联对国民政府倾力支援D.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已丧失
2021-10-05更新 | 505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2015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地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栾坐。”而无名氏杂剧《蓝采和》中的演员自述,“学这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这些现象反映出
A.杂剧演出带有商业性质B.杂居演出的场景丰富多彩
C.杂居演出现场服务周到D.市民把良田卖掉学演杂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韩非子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由此可知,韩非子认为
A.法治优于德治B.德法兼用可治国
C.先遵法后重教D.法治易产生暴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亦知瓜分之原因乎?政府无振作也,人民不奋发也。政府若有振作,则强横如俄罗斯,残暴如土耳其,外人不敢侧目也。......大举革命,一起而倒此残腐将死之满清政府,…广东之新安县、广州湾已然之事也,倘无满清之政府为之助纣为虑,吾民犹得便宜行事,可以将一死购吾之桑梓。彼外国加吾民之不易与,不能垂手而得吾尺寸之地,则彼虽贪欲无厌,,犹有戒心也。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孙中山1904年《驳保皇报书》

材料二     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社会革命尚未着手。故社会革命,在今日非常紧要。诚以中国四万万人析之,居政界者,多不过五万人,居军界者,多不过百万人,余皆普通人民。是着眼于人数,已党社会事业万万不可办。未统一以前,政事军事皆极重要。而统一以后,重心又移到社会问题。前者乃牺牲自由之事,后者乃扩张自由之事,二者并行不悖。

——孙中山1912410日在湖北的演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4年、1912年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局限性。
10 . 傅东成在论述唐宋社会变革时指出,唐文化的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既接受外来文化,又受魏晋南北朝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三大因素影响。至宋,各派思想如佛、道、儒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产生,文化精神及动态转向单纯和收敛。作者的态度是(     
A.唐文化优于宋文化B.宋文化优于唐文化
C.民族本位文化重要D.客观地陈述了史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