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以学术杀人”、“以理杀人”的说法起源很早,主要用于批判以学术权威抹杀人才、禁锢思想,甚至以礼教权威的姿态杀人的现象。但这些说法在明清的频繁出现,无形中消解了当时作为学术正统的理学的权威,而促使更多人反思“何为异端”的问题。这一变化
A.有利于明清进步思潮的兴起B.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反映了专制统治的逐渐强化D.推动了原始儒家思想的复兴
2020-08-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鸦片战争后徐继畬的《灜寰志略》(介绍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科学文化及社会风俗等情况)问世后,在国内被禁。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重印《瀛寰志略》,“中外(指京师与地方)奉为指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也从《瀛寰志略》中汲取新的思想。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人思想的进步
B.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思考世界的变化
C.民族危机加剧与中国人对世界认识深化
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
3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某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学说,“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早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0-02-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文化史论纲》中写道“……苏轼《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赞曰:‘诗至于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中唐以降,文艺又有较大变化,所谓‘元和以后,诗道浸晚’(胡应麟《诗薮》),宋代承其变而对理趣的追求,也标示了艺术与时俱进的审美特征。” 作者旨在说明
A.唐朝文化高度繁荣B.中唐以后文艺衰落
C.理学影响文艺发展D.文艺是时代的产物
2020-07-04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0-02-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文艺复兴向西欧的扩展
C.诱发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D.揭开了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序幕
2020-01-20更新 | 118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2019-12-27更新 | 805次组卷 | 23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下列思想顺应了这种社会变化的是
A.法不阿贵B.理在气中C.工商皆本D.经世致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学者在洋务运动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全面否定,80年代初的研究热潮,尽管仍有争论的问题,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观点被更多人接受。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学术上“双百方针”得以恢复                  ②历史研究中阶级分析法已被彻底抛弃
③研究洋务运动的角度发生变化                  ④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代需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19世纪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最初表达。1906年,孙中山在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时解释说:“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三、建立民国……四、平均地权。”

——摘编自郑大华、张弛《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1)分析孙中山倡导“民族复兴”的背景,他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九一八之后,“民族复兴”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文史学家吴其昌强调:我们“这个庞大的民族能不能复兴”,关键是要看“我们的自信力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开篇即明言:“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蒋介石对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了《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等讲话。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摘编自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复兴”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中华民族复兴问题。毛泽东多次从不同角度谈及了民族复兴。他在1948年岁末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称建立新中国将“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1949年3月,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9月,他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又提出“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同月,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观”。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做了哪些正确探索?
2020-01-20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