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社会秩序不断出现失范现象,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流散到民间,形成了士阶层,于是出现提倡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的道家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并对建立秩序合理的理想社会提出现了各自的见解。老子、庄子反复推崇“道法自然”,人们自给自足、无为不争,都能满足自己粗陋的物质生活。而儒家则以积极入世的姿态,主张推行礼制,教化人民,规范社会秩序,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大同世界”。

——摘编自康新亚《浅析先秦儒道和谐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朱熹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可以说是自儒家思想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一个思维传统,也是传统儒家思 想入世精神的一个最集中体现,他企图通过“礼”来确定社会角色、调节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朱熹也同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基础是由理或者太极来贯通上下的。朱熹的“天理”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他指出:“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这无疑是一种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化。

——摘编自高宜琴 《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和道家和谐社会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2021-12-18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这些规定出台的深刻时代背景是
A.1977年恢复高考B.思想界破除了“两个凡是”
C.改革开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徐行言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名存实亡B.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
C.文革“左”倾错误的影响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伤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曾指出:“自改组后的国民党,全国各地党部均注意民众的宣传和组织,党的内部亦较前紧密得多,民众对于党也渐渐得到了解和同情。这可以说国民党有了新的生命。”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
A.建立黄埔军校B.领导工农运动C.发动北伐战争D.实行新三民主义
5 . 一位用英文署名的女青年致信《新青年》的诸位编者说:“我想做一新女子!并使他人也做新女子!……我的新女子,乃要合着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趋势!除去四千余年玩物的名字,及免终身做男子的婢女,享国家平等的幸福。”这表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批判礼教成为社会共识
C.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新潮女性反抗传统习俗
2021-12-18更新 | 35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12月抽测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到1900年,美国家庭已普遍使用电力,各种家用电器的发明,大大减轻了人们从事家庭劳动的强度,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电影和无线电广播又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节目,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这表明
A.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
C.科技进步提升了社会的文化品位与格局
D.工业文明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他们断然否定君权神授的神话,把皇帝从天上赶回人间,他们把君臣、君民放到平等的位置上,甚至扬言要把专制君主斩尽杀绝。他们坚决地表示,“今日策中国者必曰民权”。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8 . 1842年,耆英任两广总督期间专折上奏美利竖立国大概情形,并将基本情况大体上说清楚了。他还奉道光帝之命,查阅《万国地理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意识到师夷长技刻不容缓B.推动西学开始输入中国
C.摒弃了传统华夷秩序观念D.试图了解世界真实面貌
9 . 面对西方侵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救国主张大多是“仿古法";康有为以“保教”相号召,托古改制;民国初年更有部分先驱回归传统,重新膜拜东方古老文明。这说明
A.中体西用持续发展B.社会变革深受传统桎梏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近代救国主张渐趋科学
2021-12-16更新 | 50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天津历史高考变式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拔而激荡…唯一不变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古代
(汉至清)
圣人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
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
近代
(新文化运动前后)
落魄
孔子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
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现代
21世纪以来)
雕像
孔子
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

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1-12-16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