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为英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有利条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的学校数量大大增加了,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的大众化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泰山、汪建武《英国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2010年,中国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整体水平超过中上等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已跃居世界首位。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目前,中国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摘编自袁贵仁《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2022-08-1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县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二、三对于“公车上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公车上书”的看法,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材料二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材料三   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历史时期之一。从文化发生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唤新的社会、新的人。虽然中西方社会有历史共性,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从结果来说,两者之后的社会形态有所不同。

——摘编自李静等《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社会信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比较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
2022-05-15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河北专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转型中是起了实际作用的。梁启超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孙中山曾把《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制成小册子,作为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品随身携带散发,并赠给了日本友人南方雄楠。

——摘编自李存山《对中国文化民本思想的再认识》

材料二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为了使这项社会契约不致成为一纸空文,它就不言而喻地包含有这样一个约定,即:只有

它才能使其他约定具有效力;谁拒不服从公意,整个共同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公意....没有这一条件,任何社会约定都将是荒谬的,暴政的,而且会遭到严重的滥用。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法国革命....它比那些较早的大变动引起更多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并影响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区。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志着民众的充分觉醒。.....为什么这一巨变会发生在法国呢?其根本原因是:启蒙运动的故乡法国,直到拿破仑登台后才由一个开明专制的君主统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拿破仑曾说过:“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解释进步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兼顾“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发现”时期。那时的学者对什么都感兴趣。如维吉尔在1499年写成《论发现》一书,对万事万物都要问个“首次发现”的问题,甚至“神God)”这个词最初是如何使用的也要弄个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样引人注目。如图所示是萨通的《六翼:文艺复兴科学家》目录:

第一翼文艺复兴的框架:探索与教育
第二翼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翼物理、化学与技术
第四翼民族史
第五翼解剖与医学
第六翼达●芬奇:艺术与科学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设立了专为皇帝讲儒家经传的讲席——经筵,自太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充任讲官,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亲往曲阜,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作《崇儒术论》,阐明崇奉儒学的国策。宋真宗还诏令邢昺、杜镐、孙爽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使儒经注疏再一次官方化。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以继往开来的儒者自任,放弃了以往恪守先儒之说的传统,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是否有益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教、道教的思辨哲学进行研究,大量吸取其理论思维的成果,创立了新儒学的思想体系——“理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7-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为公的社会定位及围绕“公”的讨论和具体表述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法家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17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已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天下为公解释真正具有了关心民众忧乐、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内涵。

——摘编自黄叶微《论“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
2022-07-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在总结秦朝以“武功”“刑法”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提出了“文武并用”的治国指导方针,成功地实现了由秦尚“武功”重“进取”的“革命”理论向汉代尚“文治”重“守成”的“建设”理论的转变,并把这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用仁义道德治国的“文治”,又用权威,暴力和刑罚治国的“武功”,把握“文成之道”的刚柔之术。汉代“文武并用”治国方略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化,刑罚和制度结合起来,把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武功”对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利民,治吏,治财结合起来,把富民,富国,强兵结合起来。汉代这种治国方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也为以后历代帝王治国方略提供了蓝本。

——摘编自刘太祥《“文武并用”:汉代治国方略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材料,围绕“汉代治国方略的改革与创新”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2022-04-10更新 | 65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河北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