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借由劳动这种特殊的实践途径对人自身以外的自然进行改变的同时,也在“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资本无限增殖,更不应该是人被资本奴役,而应该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让人真正地成为人。马克思还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断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种过程实现了"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纵观全过程,其核心正是“否定的否定”。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守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

材料二   近代以来,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东亚病夫”,这使得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受伤害,使得中国人的心里笼罩上一层亡国灭种的阴影。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和迷茫中苦苦探索、在黑暗中砥砺前行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案例。

——摘编自周涛《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相契合的内容。
(2)根据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022-09-2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

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请你对以上材料任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兼顾“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发现”时期。那时的学者对什么都感兴趣。如维吉尔在1499年写成《论发现》一书,对万事万物都要问个“首次发现”的问题,甚至“神God)”这个词最初是如何使用的也要弄个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样引人注目。如图所示是萨通的《六翼:文艺复兴科学家》目录:

第一翼文艺复兴的框架:探索与教育
第二翼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翼物理、化学与技术
第四翼民族史
第五翼解剖与医学
第六翼达●芬奇:艺术与科学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戴震 (1724年~1777年)自幼跟随布商父亲走南闯北,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见多识广,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追本穷源的思维习惯。他提出“治人者应该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戴震还重视地方志的编撰,一切与民生相关者都加以关注;他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戴震批判宋明以来程朱之学,用“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击“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戴震提出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民众被“理”桎梏是莫大的悲哀。

——摘编自方利山《朱熹与戴震民本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戴震治学广博, 一生著书诸多。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 52岁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开恩,赐同进士出身,但次年便英年早逝。此后,戴震一直被当作著名的考据学家备受尊敬,然而其学术中最有现世价值的义理学说直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才开始流行和被关注。梁启超盛赞戴震哲学“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胡适指出戴震哲学“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震思想与程朱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初期对戴震学术贡献评价的变化,并简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复观(1903-1982)是全民族抗战的亲历者,在抗战胜利后投身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儒家运动,他对当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近代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西方近代文化是一种技术化与官能化的文化,因而形成缺乏人类爱的文化精神。他说:作为现代文化精神特性的,从积极方面说,或者可以称为极端的技术化的文化;除了技术成就外,便不算学问。在另一方面,或者又可以称为极端的官能化的文化;除了官能的享受以外,便没有人生。这两点,实际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以技术来满足官能,以官能去推动技术。但若从消极方面来说此一这一现代文化精神的特性,则或者可以称之为这是没有人类爱的文化精


神的时代。

——摘编自黄俊杰《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代文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5-3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设立了专为皇帝讲儒家经传的讲席——经筵,自太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充任讲官,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亲往曲阜,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作《崇儒术论》,阐明崇奉儒学的国策。宋真宗还诏令邢昺、杜镐、孙爽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使儒经注疏再一次官方化。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以继往开来的儒者自任,放弃了以往恪守先儒之说的传统,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是否有益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教、道教的思辨哲学进行研究,大量吸取其理论思维的成果,创立了新儒学的思想体系——“理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7-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为公的社会定位及围绕“公”的讨论和具体表述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法家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17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已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天下为公解释真正具有了关心民众忧乐、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内涵。

——摘编自黄叶微《论“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
2022-07-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