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

中世纪(515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被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文艺复兴(1416世纪)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启蒙运动(17~18世纪)在相信普遍人性的同时,也时常强调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审美趣味随时代、民族和人情风俗而变化
西方近现代美学(19世纪之后)在研究途径上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逐渐由探讨美的本质转向探讨审美经验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其他的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颇为人们所称道,其理由不仅在于罗马法尤其是其私法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模范文本的事实,更在于从罗马法中体现出来的统帅整个罗马法律制度的灵魂性内核-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乃指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这些观念性原则统帅、指导着罗马人的生活包括法律生活;并且它们-尽管曾被历史尘封-能够被现代的人们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发现。

——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被很多人运用到社会政治思想中,形成一股“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被认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斯宾塞认为,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各物种为了生存而不停地斗争,弱小物种和种族的消亡和灭绝贯穿了历史。白种人被看作是最伟大的人种是因为他们具有优越感和征服欲……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罗马法蕴涵的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对近现代法学和法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进化论对欧洲社会是“一把双刃剑”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兵、农诸家和先后从外部传来的各宗各派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再是孔学“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于是有“道并行而不悖”“外儒内法”等种种说词。此外,中华文化也讲“变易”“变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功业见乎变”“变而通之以尽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1-24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至隋唐,门阀士族渐趋衰落。唐代只允许少数高级官员设置于京师的家庙,到宋代则成为普遍出现在乡里的宗祠。宗祠通过编修族谱、祭祀宗祖等仪式,敬宗收族。宋仁宗时,社会兴起私家著谱的风尚。编写《苏氏族谱》的苏洵认为,“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宗族常置族田,使“嫁娶凶葬皆有赡”。当遭遇水旱灾害,宗族则成立义庄,赈济乡里。同时,宗族还重视编制族规,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如要求及时纳税服役,“不可互推以辱家门”。面对社会争财竞利以至“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存恤”,各地宗族多兴办教育,要求子弟修习儒业,“《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北宋至明清时期,宗族逐渐转变为具有地方政治和社会功能的组织,在基层社会秩序的调节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摘编自微博《宋代的宗族社会秩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宗祠普遍化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2-01-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人把心灵交给基督教照料,其方法是人人有罪,只有通过敬仰服从上帝,才能得到拯救;他们白天在资本市场上,尔虞我诈的大鱼吃小鱼,晚上回去祷告,西方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我们把西方文化及制度视作真理,渗透入家庭亲人关系,中国人患上了现代病症;但中国人生活在汉语中,最根本的还在儒释道里,于是我们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这脱节的特殊时代,我们的心灵在哪里得到滋养?

——摘编自王德峰《让我们的心灵主要在中国思想中得到滋养》


根据材料,围绕“心灵的滋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要求:论题简明正确,论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12-25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1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提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家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15401960年间,世界科学中心在五个主要欧美国家转移。


——图文摘编自微博作者《世界科技中心模型》


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如图所示。请选择图中五点中任意一点的世界科学中心,判断其所属国家,说明理由(代表性科技成就),并分析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2021-11-21更新 | 358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三)历史试题
9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5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己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入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