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礼”为核心,主张君臣的权力应该以礼为界限。和孔子所认识的君不君、臣不臣是社会的失序不同,孟子认为君臣无常位是正常的,君主只有爱民、保民才能赢得民的归顺,才能使君权稳固和扩大,社会才能真正稳定。荀子的时代为了建立适合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新秩序,他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采来加强君权。

——摘编自张亲霞《先秦儒家王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朱熹认为君权缺乏有效的外在制约,因此必须“正君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事无有不正”。与先秦的君权约束机制相比,朱熹的“以理制欲”学说增加了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论。朱熹认为,无论是内在的道德规范和外在的约束都建立在君主的主观自觉上。因此,朱熹提出“君臣共谋”的理论以加强对君主独断的防范。

——摘编自《对朱熹君权制约论的历史性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孟子、荀子对君权思想认识上的不同及其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君权思想的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君权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殁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A与A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鳊自(美)沃尔夫《夫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进行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排版是很费工费时的,只有印大量书籍时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在雕版和活字两种印刷方式并存的发展过程中,古人更偏向于旧的、传统的印刷方式。古人对活字印刷的优势虽说不是视而不见,但终究不愿费心费力去钻研、去创新。再加上封建社会等级地位森严,能够读书识字的只是一些封建贵族及其子弟,广大劳动人民基本上处于文盲状态,对书籍的需求量少。……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都不太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视为雕虫小技,这就使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摘编自张松顷《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等

材料二   晚清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呈现出与古代出版截然不同的新面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印刷术陆续传入国内,中国的印刷技术因此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图书出版业的印刷生产力。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编辑和发行从印刷中分离了出来,出版机构的部门设置也开始按照编辑、印制、发行流程,逐渐走向细化。晚清以前,历代政府均缺乏对出版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进入晚清以后,随着西方出版观念的传入和新式出版业的迅速发展,清政府迫于形势,开始制定颁布一系列专业法规,政府的出版管理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与中国的传统出版事业不同,身处变革之中的出版业以“救亡图存”“与时俱进”为第一要义,为晚清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肖东发等《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出版印刷业展现的“新面貌”,并说明这一时期的书籍印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教会统治时代,人们认为夜里魔鬼出没,异端活跃,它们都是上帝的敌人。每当夜幕降临,城门关闭后,宵禁和治安巡夜就开始了。此时,街面上空空荡荡,室内停工歇业。

15世纪初,欧洲一些城市要求临街住户在一些指定的夜晚挂出油灯、蜡烛等灯具,其目的不是考虑市民夜行,而是改善治安条件。

17世纪,夜生活开始出现,但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普通商店仍然是蜡烛一亮就关门。到18世纪初,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例如化妆舞会,普通民众只要买一张票就可参加,舞场上点起的蜡烛多达500支,舞会一直持续到半夜。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剧院、俱乐部、赌场、酒馆成为欧洲人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汽灯很快普及,灯光的使用已超越了实用照明的范围,成了一种炫耀和吸引眼球的手段,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与此同时,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夜班工作制形成。

19世纪9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实行8小时工作制,采用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三班工作制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以继日终于成为现实。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夜班劳作没有减少,电讯、交通、能源供应、新闻媒体、医疗健康,以及一些商店和休闲场所,都提供24小时服务,更多的劳动者在夜间忙碌。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黑夜史”,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的一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609个条目,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条目如下,由此可知该著作
《梦溪笔谈》自然科学条目分类表(摘编自祖慧:《沈括评传》)
内容条数内容条数
自然观(阴阳五行)13数学12
物理学40化学9
天文学26地学37
生物医学88工程技术30
A.系统总结了古代科技成就B.主要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
C.记录并指导人民生产实践D.没有摆脱经验型实用性思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南宋理学家、文学家,累迁直秘阁学士;参与重修《宋徽宗实录》,编撰刊行《皇朝文鉴)、吕祖谦将儒分为真儒和愚儒,”徒诵训诂”“不知内省”者是愚儒,而真儒唯“实学”是求。“实学”者,乃济世之学。读史不应仅限于随事立论,更重要的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道理。他认为观古史而不知鉴戒犹如心有所蔽,照此下去,则祸不远矣。在“六经皆史”的基础上又有拓展认为一切实事皆是历史,皆可作为考察的依据,过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作为史料来解读,这就更加开阔了史学的观察视角。他说:“史,心史也,记,心记也。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黄宗羲高度赞扬了吕祖谦的史学成就,近代很多学者也都认同吕祖谦对渐东史学的功绩。

——摘编自王飞《吕祖谦的史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吕祖谦史学观点的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吕祖谦的史学观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有多元、复合的特征,故人文关怀必须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途径来实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实现“礼之用,和为贵”,构建一种全面的和谐关系体现对人的整体关怀,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以“仁爱”为出发点与核心,将“孝”定为伦理的起点,以“中庸”为方式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浩然正气”,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高尚道德情操。传统文化还尊重人的自主性,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相辅相成中实现精神自由与灵魂安顿,以“仁民而爱物”之心,实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的博爱情怀。

——摘编自杜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思想研究》

材料二   对个人命运、价值和尊严的关注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种最基本的信念。西方人文主义者力图以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独断主义的封建神学,以解放神学统治下的人和自然。他们从反对神学对人的统治出发,追求现实的人生幸福,要求恢复人的各种权利,他们把神权与人权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推翻封建神权的统治,才能彻底解放人自己。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彼得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的欲望、要求作为出发点,对自然采取征服、掠夺的方式,强调“天人相争”的观念。

——摘编自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与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文关怀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价值。
8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李大钊(1889—1927 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16年学成回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1917 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证实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俄罗斯文明则可“当媒介中西之任”,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间他在《新青年》等报刊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高度赞扬,认为它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进而指出中国革命必须“适应世界的新潮流”。

——摘编自李喜所等著《中国近代史:危机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大钊在1917年前后思想发生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时期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疾病肆虐,卫生防疫条件落后。面对恶劣的卫生状况和经济形势,1949年,中央宣布成立卫生部;次年,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会上专门论述了“团结和改造中西医”的问题,一直以来轻视排斥中医的现象仍未得到解决。1954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卫生部设立中医司。随后,各省(自治区)、地(市)级卫生部门先后设立了中医处、中医科,承担中医医疗预防、中西医结合诊疗等职责;到1958年,中央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令法规;1960年间,中医医院数量增加到330所,中医学徒达8万多人;中央在各地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整理、总结、研究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验;并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经营中药材。

—摘编自中央文献编辑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事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新中国大力发展中医事业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著作人物著作
荀子《荀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屈原《离骚》徐光启《农政全书》
董仲舒《春秋繁露》宋应星《天工开物》
氾胜之《氾胜之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曹雪芹《红楼梦》

——摘编自金金《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等

书评是介绍书籍的语言。它准确反映书的内容,点明书的精要所在,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例如,《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作用和影响。


根据材料所列书单,任选一本仿写一个书评,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理由。(要求:所写书评准确合理,理由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2-01-24更新 | 352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